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傳一乙 王翊羚 598092044 / 誰在那邊唱自已的歌(1994年初版與2003年再版)

書名:誰在那邊唱自已的歌
作者:張釗維
出版者: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文獻架構

總共分為五個章結,第一章討論六○年代末七○年代初高層文化文藝界的轉化、鄉土文化形構的摶成以及台灣西洋通俗音樂的發展,以鋪陳現代民歌浮現的社會歷史條件;第二、三章分別討論「中國現代民歌」、淡江-「夏潮」路線的民歌這兩條與高層文化文藝界密切相關之民歌生產路線的形構過程,以及其「沒落」的結構性因素;第四章一開始則將先討論七○年代末鄉土文化形構的轉變與新興文化工業的興起條件,接下來再探討唱片工業底下的「校園歌曲」形構,以及「中國現代民歌」的轉化;最後一章為總結,一方面分別給三條不同路線的民歌一個定位,另方面則進一步檢視現代民歌在整個台灣流行音樂中的位置。

認為文獻中對自己有用的資料

讀完之後自已心中一直存在一個疑問,民歌與熱門音樂之間可不可以在某個程度上作連結,而不是像書中所說的這種差異會引爆敵意出來(例如:洪小喬),就像很多流行歌手也都會想重新詮釋經典民歌,例如:個人比較喜歡的民歌手是齊豫所唱的橄欖樹就有很多歌手翻唱,以及木棉道也有很多人演唱過,自已心中就會有所期待如果有一天由周杰倫來演唱經典民歌的話,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出來呢?而不是只能手抱一把木吉他清清淡淡地自彈自唱,可不可以加入其他的元素產生化學變化呢?就像作者提到的六十年代,它使搖滾樂除了用來跳舞之外,也有新的用處就是使當代的年輕人無形中展開了一場緩慢卻有力的思想革命;讀完這一本書之後,總是有一個人名一直不停地出現在腦海中,就是陶曉清,因為此人名字在此書一直不斷的被提到, 也讓我了解到他對民歌所做出的貢獻(例如:他為民歌所做的辯護及舉辦金韻獎及再次強調寬大為懷原則...等)。

提出文獻中不足的部份

希望作者能夠增加一些對民歌有特別貢獻的人物去詳細介紹,例如:橄欖樹的作曲家三毛或木棉道的作曲家馬兆駿(馬爺)...等等,因為我想作者把它出成書,所以我希望像跟我一樣比較少接觸民歌的年輕人,能夠一下子就比較瞭解哪些人物對於民歌的重要性;也可以介紹一些民歌咖啡廳(在民歌的歷史中是不可缺席的),因為我是以站在樂迷的心情去閱讀此書,而不是站在作者以寫論文的方式去閱讀,也希望作者可以提出更多關於民歌的未來性、發展性的建言,像作者在書中就有寫到楊弦將鄉愁四韻在一個西洋歌曲演唱會中發表出來,就以樂迷的立場,哪真的是一種新鮮的嚐試,所以我也希望作者可以研究民歌可不可以稍微改變一下旋律或曲風之後,能不能在重新詮釋之後被年輕人所接受,再度傳唱。

小結

記得第一次從二手書店找到這一本書的心情是封面上的民歌到底有幾首自已耳熟能響的,才發現有好幾首都是能隨口就唱一小段的(例如:捉泥鰍、龍的傳人、外婆的澎湖灣),也許這也就是民歌的魅力吧,但是也有從沒聽過的(例如:少年中國、好了歌、秋蟬),我相信好的音樂總是能一直被流傳下來,也許現在看到了民歌沒落了,但我相信有一天會再一次被傳唱的,心裡也期待有一天能夠去民歌咖啡廳體驗一下,我用輕鬆的態度讀完這本由張釗維的碩士論文,主要是我覺得音樂的話,不要以太嚴肅的態度去看待,也很高興自已選到這一本,因為從頭到尾一字一字慢慢的閱讀,才更能體會到作者對於寫此書的用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