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傳三乙 莊雅惠 596092624/台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1982-1991)年

壹、文獻架構
此論文分為「大眾文化」以及「流行音樂」兩個部份,前者大眾文化又稱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是一種大量複製、推行、傾銷文學、藝術以及文化結晶,一方面把文化當作商品,消費給小型資本主義者,另一方面則是讓大眾擁有假奢華的藝術品。而後者則是以從流行音樂的角度去探究大眾文化,其中也包含說明台灣流行音樂的沿革:台灣流行音樂的起源、台灣流行音樂工業(1982-1991)、台灣流行音樂的特質及市場分配(其中還包含當初流行音樂的排行榜分析),最後,用文化工業的角度去看待台灣的新音樂,本文除了企圖對台灣流行音樂體系作進一步的探討之外,最重要的核心在於--如何從流行音樂作為大眾文化的一個面向來審視台灣的大眾文化。

貳、認為文獻中對自己有用的資料
此論文作者針對1982-1991年之間的台灣流行音樂,以台灣流行音樂去探討對於大眾文化的各個面向,讀了這篇文獻才發現,原來流行歌曲對於整個大眾文化的塑造及影響效力實在太大,不論是在八零年代的校園歌曲風潮以及光復前的流行歌曲,對於我們日常周遭的環境都有息息相關。
其中,論文有一章節提到台灣流行音樂工業(198-1991年)讓我最為印象深刻,也是個人認為對自己對於音樂的了解有所幫助,畢竟,在這段期間流行音樂表現出台灣最新階段的流行音樂的經營方式及市場走向,1986年黨禁解除、1987年報禁的開放,使得台灣被壓抑已久的民主意識逐漸抬頭,我曾經看過東森新聞台所報導早期對於歌曲的查禁,像是「燒肉粽」、「鄉愁」…等,都是當初被禁止發行,甚至許多歌曲及藝人都在那種檢查制度下消失,一直到九零年代廢止歌曲的事前審核,經營結構才慢慢恢復。
另外,也提到早期校園歌曲的音樂本質來自於西洋,是移植美國鄉村音樂的吉他、牛仔褲、披頭散髮…等,這些都是美國六零年代的青年運動形象,就這樣原封不動影響台灣流行音樂,而流行音樂的感染力又比其他文學作品來的快速廣泛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音樂理念。

參、文獻不足及缺點提出
對於作者內文有提到台灣流行音樂的特質以及市場分配,是以排行榜作為分析,這個部份我持有存疑,作者內文所附上的圖表都是由當時的報紙所摘要出來,公信力不大,無法真正的統計並作出客觀的銷售排行,排行榜的銷售量部分是以抽樣調查來取代,導致抽樣彈性越大、易導致產生偏差,而這篇論文是在民國81年發表,所以,以現在的角度去看待將近二十年以前的資料,難免會有所不同,而流行新音樂也充斥著大眾文化,強調包裝精美、贈送海報、公仔並且一再改版吸引消費者購買、塑造藝人的形象這也是此篇論文所沒有提到的東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