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黃秀政
作者:呂鈺秀
一.文獻架構
分為兩大篇
上篇:時間長流下的音樂生活
下篇:音樂特色的發展與變化
在上篇,本書記載了史前時期至解嚴後的音樂記載,地方音樂
,政治社會概況
本書淺淺的提到對於1624年之前,這一段可稱台灣史前史階
段的音樂生活描述,主要從這三方面下手:
一.探尋考古發現的史前音樂遺跡.
(可惜此方面沒有具體的物證,只能憑著對於生活的描述去想
像生活的樣貌)
二.中國古籍對於台灣的的記載,有對於台灣當時生活描述的
隻字片語,在此則選擇音樂有關的記載稍作作節錄.
三.有關於原住民及神話傳說也與其音樂生活有關聯
台灣最早有實證的音樂史料 起源於1562年以法文出版,經
由荷蘭人傳入台灣,但當時文件零散,至1562年由達恬(ㄊㄧㄢˊ)
編輯,並成為當時普遍使用於當地教會.
在下篇,說明原住民音樂文化以及音樂影響
傳統上,音樂在許多社會中,不一定是一門獨立的藝術,而是
整體文化的一部份,而屬於傳統功能性音樂,幾乎佔原住民
大部分的音樂形式,例如民歌或漢族祭祀時所用的音樂.
此種傳統功能性的音樂,也同時是學習音樂最重要的過程
,在不之不覺中,就這樣被參與成員吸收了.
許多人認為原住民各個都能能歌善舞,其實最大的原因,
應是規於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日,都有機會參與實踐音樂
二.認為有用的文獻資料
透過本書,了解各個原住民,西方的音樂種類所用之樂器,
我對傳統音樂,國樂,特別感興趣尤其是京劇,那種唱,
唸,做,打以及其橋段表現方式
本書關於音樂創作也有不少實用的文獻
西方基礎的三和弦理論(所謂的三和弦,就是指在其基礎
根音上,再另加了第三個音(大三度)與第五個音(小
三度)與漢民族常用的五聲音階(單純的Do, Re, Mi, Sol
,La) 是為大陸音樂
人才所教導與建立的創作傳統
台灣西式音樂創作,以1960為分水嶺,劃分兩個不同的階段
,一種就是上述所說的,另一種就是受日本影響的作曲家,雖
在手法與形式上有所創新,卻因其作品未能受到重視,而無法帶
動整體創作風氣,以致時期的音樂風格,停留在西方古典及浪漫
樂派的作曲手法中.
三.文章小缺點
其實這本書總共有四十三個小節
雖然是依照年代井然有序的排下來
但我覺得可以以單一章節來做去分
如 樂器 社會型態 音樂系統 民族文化背景
這樣一來,如果想要了解大範圍的單一文獻
就會比較好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