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傳一乙 王翊羚 598092044 / 誰在那邊唱自已的歌(1994年初版與2003年再版)
作者:張釗維
出版者: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文獻架構
總共分為五個章結,第一章討論六○年代末七○年代初高層文化文藝界的轉化、鄉土文化形構的摶成以及台灣西洋通俗音樂的發展,以鋪陳現代民歌浮現的社會歷史條件;第二、三章分別討論「中國現代民歌」、淡江-「夏潮」路線的民歌這兩條與高層文化文藝界密切相關之民歌生產路線的形構過程,以及其「沒落」的結構性因素;第四章一開始則將先討論七○年代末鄉土文化形構的轉變與新興文化工業的興起條件,接下來再探討唱片工業底下的「校園歌曲」形構,以及「中國現代民歌」的轉化;最後一章為總結,一方面分別給三條不同路線的民歌一個定位,另方面則進一步檢視現代民歌在整個台灣流行音樂中的位置。
認為文獻中對自己有用的資料
讀完之後自已心中一直存在一個疑問,民歌與熱門音樂之間可不可以在某個程度上作連結,而不是像書中所說的這種差異會引爆敵意出來(例如:洪小喬),就像很多流行歌手也都會想重新詮釋經典民歌,例如:個人比較喜歡的民歌手是齊豫所唱的橄欖樹就有很多歌手翻唱,以及木棉道也有很多人演唱過,自已心中就會有所期待如果有一天由周杰倫來演唱經典民歌的話,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出來呢?而不是只能手抱一把木吉他清清淡淡地自彈自唱,可不可以加入其他的元素產生化學變化呢?就像作者提到的六十年代,它使搖滾樂除了用來跳舞之外,也有新的用處就是使當代的年輕人無形中展開了一場緩慢卻有力的思想革命;讀完這一本書之後,總是有一個人名一直不停地出現在腦海中,就是陶曉清,因為此人名字在此書一直不斷的被提到, 也讓我了解到他對民歌所做出的貢獻(例如:他為民歌所做的辯護及舉辦金韻獎及再次強調寬大為懷原則...等)。
提出文獻中不足的部份
希望作者能夠增加一些對民歌有特別貢獻的人物去詳細介紹,例如:橄欖樹的作曲家三毛或木棉道的作曲家馬兆駿(馬爺)...等等,因為我想作者把它出成書,所以我希望像跟我一樣比較少接觸民歌的年輕人,能夠一下子就比較瞭解哪些人物對於民歌的重要性;也可以介紹一些民歌咖啡廳(在民歌的歷史中是不可缺席的),因為我是以站在樂迷的心情去閱讀此書,而不是站在作者以寫論文的方式去閱讀,也希望作者可以提出更多關於民歌的未來性、發展性的建言,像作者在書中就有寫到楊弦將鄉愁四韻在一個西洋歌曲演唱會中發表出來,就以樂迷的立場,哪真的是一種新鮮的嚐試,所以我也希望作者可以研究民歌可不可以稍微改變一下旋律或曲風之後,能不能在重新詮釋之後被年輕人所接受,再度傳唱。
小結
記得第一次從二手書店找到這一本書的心情是封面上的民歌到底有幾首自已耳熟能響的,才發現有好幾首都是能隨口就唱一小段的(例如:捉泥鰍、龍的傳人、外婆的澎湖灣),也許這也就是民歌的魅力吧,但是也有從沒聽過的(例如:少年中國、好了歌、秋蟬),我相信好的音樂總是能一直被流傳下來,也許現在看到了民歌沒落了,但我相信有一天會再一次被傳唱的,心裡也期待有一天能夠去民歌咖啡廳體驗一下,我用輕鬆的態度讀完這本由張釗維的碩士論文,主要是我覺得音樂的話,不要以太嚴肅的態度去看待,也很高興自已選到這一本,因為從頭到尾一字一字慢慢的閱讀,才更能體會到作者對於寫此書的用心。
傳一乙 王翊羚 598092044 10/28 請假
傳二甲-597091639-謝緹昀-10.28請假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期末呈現
期末往前推4個禮拜會有期末Party (12/, 16, 23, 30, 1/6)
大家可以選擇要在哪個禮拜呈現自己的期末報告
第一個禮拜~第四個依序是:傳一乙 鄭閎、傳一甲 陳岱藶、傳一甲 潘斯云、傳一甲 許力中
請大家快點選擇招集人唷~ 每個禮拜15人至多16人上下
期末報告的基本要求是
海報一張 1.要用電腦輸出2.記得要有班級姓名學號
其他看自己要如何呈現 希望大家多多發揮創意
Video due: 12/9
disc due: 1/13
有錯誤請回應在下面,我馬上修改,謝謝。
傳四乙 蘇建州
研究生:朱夢慈/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2001
關鍵字:閃靈;搖滾樂 ;重金屬;黑金屬;音樂美學;音樂民族誌;生命史;圖像學
文獻架構:
作者以自己從小學習音樂的經驗中,說明為何獨獨喜好閃靈樂團的音樂,進而分析Black Metal此曾經在歐美流行的樂風,以及它如何在封閉的台灣崛起。
文中內容來自於作者為期一年的田野調查,分別對當時的5位團員進行深入訪談。而又因為主導閃靈走向的人是主唱兼吉他手Freddy,所以重點也多出自於Freddy的描述,再經由作者之融會貫通而得之。
對於閃靈的曲風,作者則由搖滾樂的種類開始分析。從60年代末的美式鄉村搖滾樂;大量引進電子器材的折衷搖滾;以及強調技巧與炫技奏的迷幻搖滾,如何發展成80年代主流的重金屬搖滾,又如何在90年代自巔峰跌到谷底。而作為90年代末方才成立的閃靈,是怎樣從已淪為小眾化音樂的黑金屬,靠其獨特的風格再度異軍崛起,成為亞洲重要的黑金屬代表,甚至打進全球市場中。
重點聚焦:
此文獻對於閃靈團員的生平介紹,以及閃靈崛起的歷程非常詳盡,有別於一般網路上關於閃靈的消息,因為這些資訊直接來自作者對閃靈進行的深入訪談,而非經由報章雜誌的描寫,然後再由其支持者所描述出的三手資料,因此其可信度相當高。
另外,雖然文獻中對整體的搖滾樂歷史並沒有作太詳細的介紹,但還是將金屬搖滾的類別及其風格整理出。例如,70年代的傳統金屬、80年代的流行金屬、鞭打金屬、油漬金屬等。而後在金屬樂退出流行後,由鞭打金屬所衍生出的死亡金屬及黑金屬,卻意外在所謂的地下悄然發跡。
對於閃靈曲風及歌詞內容的分析,在這篇文獻中也顯得十分專。藉由作者本身雄厚的音樂基礎,甚至細分到閃靈歌曲的各個小節,對於黑金屬特有的「黑腔」,也描述的十分傳神。所以,此篇文獻所探討的範圍,不僅僅是閃靈的歷史背景,對於他們的創作也有非常深入的分析。
文獻缺陷:
此篇文獻最大的缺點,就是它出版於2001年,距今已有8年之遙。如同作者在文中所述,閃靈樂團的團員不斷的更動,至今唯二還在的也只剩主唱Freddy以及Bass手Doris而已。在如此的巨變中,這篇文獻已不足以討論現今活躍的閃靈樂團,只能說是他們的歷史。
另外,文獻中也只分析了閃靈的前兩張專輯,對於後來的3張專輯外加一張精選及一張演唱會實錄,並沒有辦法作出討論。由於我認為閃靈的前兩張專輯屬於「尚在摸索」的階段,他們的應該是從第三張專輯「永劫輪迴」才開始成熟,並才有固定的強烈風格,所以若能有更新情況的分析會更棒。
598091193 傳一甲 林席安 奧斯卡獎 作曲家的故事
藍祖蔚 輯著
商周出版
文獻架構
這本書作者為知名的影評人藍祖蔚,探討電影配樂從默片時代到現在電影音樂的角色流變。以知名奧斯卡作曲家分為主題,記錄了他們的作品、電影對當時的影響,及創作音樂時的背景。也說明了數百部電影音樂的由來,有星際大戰、鐵達尼號、愛瑪姑娘要出嫁、第凡內早餐、教父、哈利波特與魔戒等。
這本書裡面有巴卡洛夫、約翰貝律、比爾康提、安妮杜德利、尼諾羅塔、范吉利斯、史蒂芬華貝克、約翰威廉斯、蓋布律雅赫、漢斯季默 等二十六位作曲家的精采故事。大導演吳宇森、張作驥、易智言、陳國富聯合推薦藍祖蔚曾在聯合報跑了十年的電影新聞,後來擔任中影製片部經理,現任自由時報影藝中心副主任。
認為有用的文獻資料
其實裡面大部分的文章都還滿不錯的!因為他不像很多勵志的書都是要你不斷的努力才能成功。雖然說還是要有努力才能有成果,但其實只要訂下自己的目標,堅持自己的路,也是可以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名叫比爾康堤的人。他是一位幫電影寫歌的音樂人。比爾康堤出身音樂世家,七歲的時候開始學琴。他的父親不但是鋼琴家同時也是雕刻家和畫家。比爾康堤在中學的時候音樂才華開始嶄露頭角。不但自己組了樂團,同時還加入了學校的鼓號樂隊及交響樂隊,各種樂器和音樂他都能得心應手。但是因為家境的關係,就有人建議他可以去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音樂系申請巴松管獎學金。原因是巴松管在當時很少人會吹奏。比爾康堤之前從未吹奏過巴松管,只有利用開學前的暑假苦練,而他也成功的拿到了獎學金就讀大學。
大學畢業後朝作曲發展。後來又進入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攻讀理論作曲,拿下了音樂學士和碩士學位。在一開始,因為名氣的關係,片商都不要他掛名,只能隱身幕後賺點小錢。但是他還是一直堅持自己的這條路,直到他為一位女星-安妮塔愛克柏格主演的電影”殺手目標”創作電影音樂才開始掛名,也慢慢有了名氣。
直到之後他幫一部名為”老人與貓”的電影配樂,其中男主角得到了奧斯卡影帝的殊榮,而其導演之後的電影也繼續請康提來做配樂。
直到最後,康提替007電影”最高機密”創作了同名主題曲(For Your Eyes Only)獲得奧斯卡獎提名。一九八三年因”太空先鋒”的電影音樂獲得奧斯卡獎。
認為文獻不足的地方
其實我覺得這本書寫的東西都很詳盡。唯一可能美中不足的事情是因為他的第一版是限量的,所以只有買到第一版的人才能有他隨書附贈的音樂CD。而之後買的人可能就無法擁有。
597092621 傳二乙 盧亞聖 請事假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傳四乙 黃柏霖 台灣沙發音樂文化中時尚操作現象之探討
研究生:林儀慈
指導教授:陳碧燕
文獻架構:
第二章將討論形成「品味」的內在因素,而沙發文化所代表的品味形象符應了社會上一種「特定階層」的品味養成,也因此沙發文化能為這一特定階層所認同。因此,在沙發音樂文化品味與其特定消費客群作研究,藉此說明沙發音樂文化的「品味」構成並非偶然。且進一步體現台灣媒體對沙發音樂文化的「時尚」渲染。台灣唱片公司對於有系統的以「品味區隔」的操作策略來行銷沙發音樂專輯,更將沙發音樂形塑為一種時尚商品。
此研究自己有用的資料:
此論文不足點:
傳二甲劉子菡/音樂.旅.情
出版者: LYE Entertainments
出版日期: Sep 01, 2005
文獻架構
音樂旅.情是林一峰出的第一本散文集,這本書希望大致透過音樂,表達一種旅人的情懷。關於旅行,每個人各有表現回憶的方式,有些人透過攝影,有些人透過寫作,有些人搜集具有風味的紀念品,這一次,林一峰想表達一種歐洲優雅的風情,加州的陽光,華麗的百老匯,希望用音樂,把「這裡」變成想去的地方。
認為有用的文獻資料
由自資出版唱片,到為香港藝術節演出…… 由得到了Janis Ian 到遺失了陳淑樺…… 由三藩市的歌劇到亞拉斯加北極光…… 由音樂出發,經過加州的陽光海灘,走過歐洲小鎮;看過華麗的百老匯,也聽過地下鐵中孤獨的小提琴獨奏;記下的,是音樂旅程,也是沿途風光。
認為文獻不足的地方
林一峰是由踏單車、乘巴士,穿插於這個都市,再講到坐飛機,俯瞰我們的城市,也是我和交通工具互動的進化史-—長大後才有機會坐飛機,從機艙上望下去“這小島的燈火”,會和當年家裡小窗望出去的街燈紅錄燈比較,我相信這是很多台灣人共有的經歷。可惜的是,在他後來改版後所出的第二本音樂旅情,甚至創作方面沒有更大動力繼續向前。這是林一峰的優點,也是缺點。他唱起歌來十分相信自己的創作,令人容易與他一起開心,一起回憶,一起遊樂;但當創作水平力有不繼,反會令人覺得他太自得其樂,好像不太理會客觀上歌曲是否達至出片水平。對我這個歌迷而言,我還是盼望他能再次給我樂而忘返的感覺。
結語
很少見林一峰受到台灣媒體這樣大幅度的報導,不過對於喜歡他音樂的人,對於他這些受到國語歌影響的成長背景應該不會太陌生。在他的書「音樂旅情」當中,其實寫得蠻詳細的。
花了3天看這本書,我承認我的國文程度有待加強,雖然不太了解書中每字每句,但看到他的雀躍,渴望與人分享心愛事物的雀躍;對於自己身處的環境,字裡行間都滲著諷刺與火氣,火氣是來自他的堅持與不平即鳴;旅途上對身邊事物的敏感,如何去尋找吃喝玩樂以外的樂趣;他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視,微少感應都不會忽視;他的理想,清晰的目標,相信影響了不少人。沒有詩情畫意的筆觸,卻似與朋友閒談分享的文字。
傳二甲597091160殷美鳳/浮生爵想──爵士印象(2)
浮生爵想──爵士印象(2)
作者:傅慶堂 著
出版社:世界文物
文獻架構
本書一開始先介紹爵士的起源,探討jazz這單字的由來,講解的分常詳細,並提出一些各案與當時紅燈區對於JAZZ這單字的用法,並且解說紐奧良時期爵士的發起與經過,也提到一些樂手發生的小故事之類,內容幽默風趣,也介紹老爵士樂的一些樂手、樂團,並提及當時錄音發行的星路歷程。
在於傳統競技這介紹中,詳細的寫出樂手與樂手的競技,發生的時間與地點,最後如何演變成爵士樂的傳統競技活動,在即興創作的部分寫到爵士樂手如何即時創作,即時創作又如何另樂手欲罷不能,無法離開表演台,在談爵士樂的溝通和質疑,是否已經失去創作優勢了嗎?對於這點作者提出了相當多的看法。
古巴的流行音樂現況也討論許多,為何古巴革命音樂內含的爵士元素相當豐富,藍調音樂的萬種風情卻又是如何,百樂們爵士音樂會誕生什麼樣的問題,作者都做出詳細的看法與介紹。
文獻中對自己有用的資料及價值
這本書裡面介紹了紐奧良地區的歷史與爵士的起源,也介紹各種爵士曲風著名的人物,有提及電影配樂與爵士樂的互動關係,這對於我們念大眾傳播學系有很大的助力,可以了解更多的音樂曲風將來拍片在音樂這一塊可以有更多的選擇與思考。爵士樂是一種刊入心靈,聆聽者可以進入自我的型態,為什麼這種令全世界瘋狂卻又遭到古典派的反對,在音樂圈產生強大的對立,這本書裡面有提到關於這問題,作者自己有發表自己的評論,可以更加思考爵士樂對現今影響。對於爵士樂的作曲分微,有助於了解現今流行音樂的作曲探討,畢竟現今流行音樂含有的曲風但多,舊的音樂去發展出新的音樂,含有爵士元素的音樂太多,對於將來作曲有相當大的助力。
文獻中不足的地方
這本書雖有很詳細的爵士樂這單字的起源,但是在爵士樂各種曲風中只有稍微點到,並未有詳細的崛起來源與時間,看到不懂得只能在另外尋找文獻考察,在於寫爵士樂手的趣聞與逸事,只寫到發生什麼樣的問題,例如種族歧視等等,但並未詳細提到當時發生事情的問題點與時間,讓讀者很難去想像,對於樂手的批評也不大主觀,稍微有作者的偏好問題,這是我覺得這本書美中不足的地方。
傳二乙597092152古乃方/基督教音樂之旅
文獻中對自己有用的資料及價值
或許有人對於宗教相當地感冒,覺得是個敏感且不理智的東西
也或許有人認為,這是著了魔或發了瘋,但若對宗教有一個客觀的認識
就不會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和態度了吧!
就算是關於宗教的音樂也可以讓人有煥然一新的感受唷!
往往我們聽到的”宗教”,一般人直接的印象和想法,不外乎就是嚴肅
莊重,生生死死搞得暈頭轉向~~~
而會想選關於基督教音樂之旅這本書,
是想要改變大家對於宗教客觀或主觀的認識上
特別是在於基督的方面,
(說真的在其他宗教音樂中 我找不到能像基督這麼活潑的音樂了)
一開始對於基督音樂的印象,就和不太認識基督音樂的人想法差不多
嚴肅嚴肅 再嚴肅吧~
但等我真正經歷到時,才發現宗教音樂也可以貼近流行
創作及創新在流行的文化當中!
但只有自己主觀的認識當中,依然是很片面的
此書幫助了我,更加了解,當初基督音樂的形成、
在早期社會當中,基督音樂曲風的變化、
更在社會與時代的變遷和改革當中,基督音樂的流傳,
分派、分支,開始廣傳不同的地方,如俄羅斯,非洲,美洲等地,
以直到現今基督教音樂流行化的潮流等,都有詳細的介紹
文獻中不足的地方
大致上資料中的介紹算是很完整了,
但時代總是不停的在變遷,因此我想在爾後,
報告當中,補充現今我所接觸到的基督教音樂
在流行下的基督教音樂,是怎麼來影響這個世代
讓音樂有更多不同的面貌來呈現大眾
傳四乙 595092603 江竑毅 社會階層與流行音樂消費關係探究
研究生:林建宏
研究所別: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系所
指導老師:湯允一博士
關鍵字:社會階層﹝social stratification﹞、生活風格﹝style of life﹞、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
論文架構:
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以社會階層來討論對於流行音樂的品味喜好,影響社會階層的因素有非常多,其中包括了居住地、文化、社經地位等重要因素,這些要素所產生出來,每個人對生活的品味差異,研究者以「社會階層理論」的結構性作為參考依據,分析不同階層的消費型態以及能力,被細分後,以下可討論的範圍還有人口學中的性別、年齡、籍貫,研究者以這三項作為測量指標,利用電話訪談、樣本交叉分析、問卷調查以及統計的方式當作研究方法,進而分析該地區的人口型態與生活品味,了解當地對流行音樂的喜好種類和消費型態。
對我來說有幫助的資料:
研究者將研究對象設定為台北,我各人認為這個研究的確具有相當程度的參考價值,能夠讓我們更具體的了解到國人對於流行音樂的接觸、品味喜好以及消費習性,這雖然會有以偏概全的情況發生,但至少他的研究已經產生了可被參考的數據,此研究也許對流行音樂市場能夠帶來一些策略上的參考依據,影響到音樂的製作、銷售、市場分佈,讓音樂的工作者能夠更準確的抓住消費者的心態,作為商業上的實質核心價值導向;雖然我不是音樂工作者,但是因為此篇論文,也讓我了解到原來有這麼多的影響力決定一個人對於任何事物的價值觀,此研究雖然僅將社會階層與流行音樂連結,但從文裡所提到的生活品味還能夠牽扯到更多層面的影響力。
文獻不足之處:
論文中的研究對象,「地區」還是無法徹底呈現更完美的研究成果,此篇研究的人口僅能當作國內北部地區的代表性,文獻真正的影響力以及參考功能仍然有限,畢竟社會階層所牽涉的範圍太廣,無法一一去完成全球性的兩者關係探究,但此研究的功能將會成為後者研究時的重要文獻以及參考工具也說不定。
傳四乙 595092366 黃義洋 嘻哈音樂錄影帶之視覺意涵研究
A Study of Visual Meaning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Hip Hop Music
文獻架構:
作者用視覺文化之圖像分析來研究嘻哈音樂錄影帶及相關視覺影像。因為作者認為媒體及網路的快速發展讓許多流行文化、傳播媒體與日常生活的關聯越來越緊密。許多視覺化的產製也會不自覺的影響著閱聽眾。以嘻哈音樂文化發展為出發點,蒐集國內外嘻哈音樂及視覺符碼作為研究分析,探討視覺文化再現的意涵。綜合上述研究與探討來分析台灣嘻哈台灣嘻哈音樂錄影帶的視覺發展現象。另外製作一記錄及介紹性質的創作影片來說明台灣嘻哈音樂的視覺文化相容與發展。
有用文獻:
我本身對嘻哈文化就相當的感興趣,所以我對嘻哈文化以有些許的瞭解與認知。而這篇文獻提供了不只是嘻哈方面相關的訊息,更包含了人們藉由視覺影像來活得資訊和交流思想。不僅是文字可以傳播訊息,視覺影像的傳播力更是不遑多讓。視覺文化及圖像可以產生無遠弗屆之影響力。我們更可以藉由視覺文化來瞭解嘻哈歷史與文化的變遷軌跡。
而嘻哈音樂錄影帶最常用的四個視覺元素跟他原本發展的四大元素也相當類似;如:嘻哈服飾、塗鴉、DJ、肢體動作等。當然很有很多視覺元素是會在嘻哈錄影帶裡出現像是黑幫、籃球、毒品、貧民窟、身材姣好的女性等。但這些元素就比較不常出現。
也可以從這篇論文的研究發現嘻哈音樂是從無到有,非法到主流,商品化的出現。但他原本只能算是一種次文化,但靠著全球音樂及影像的流通,讓他變成世界性的流行現象。而台灣的嘻哈文化不僅融合了西方也加入了許多自己本身的視覺元素。如許多台灣的嘻哈錄影帶當中可以發現很多東方的物品如木椅或是功夫。
認為文獻不足的地方:
嘻哈文化轉變得非常快速,各種視覺元素也是不斷的再轉變。而這篇論文所討論到的嘻哈音樂錄影帶裡的視覺元素很多在現在已經算是歷史久遠的東西,甚至是不會自出現了。
傳一乙 598092123 吳勁廷 傳統歌仔戲音樂與新流行音樂的結合應用
文獻結構
文獻中先提到”蘇通達”,從小就學習鋼琴,高中學習聲樂的他,開始注意喜歡流行音樂及爵士樂,此時的他下定決心往爵士樂發展。可是在他國外留學之後,卻以歌仔戲作為改編元素,結合了現今流行音樂,發行了《我身騎白馬》專輯,更入圍葛萊美獎。
歌仔戲的兩個傳承要點-傳統野台、精緻化。傳統野台歌仔戲是最傳統的形式,亦是歌仔戲最主要的精神所在。精緻化則能使傳統歌仔戲能夠繼續傳承延續。
蘇通達所使用的創新手法,別於一般專輯的製作過程:先由歌仔戲演員郭春美小姐將唱段錄製完成後,才將曲配製上,再加入電子音樂等流行音樂風格,可是也造成了傳統與現代的衝擊,郭春美小姐及其他團員並不能接受傳統藝術這樣的創新手法,他們認為傳統藝術該保持原有形式才是對它們的尊重,但在之後其團了解到了傳統藝術現代化是趨勢也是保存傳統藝術的方法。
文獻之益助
我認為這是對於台灣的文化發展非常有建設性的一項作為。七年級之後的年輕人,絕大部分都不了解何為台灣的傳統文化。四面環海的環境,接收了許許多多國外的訊息,正面的效益是促進了國際化,負面的是這讓許多人忘記屬於自己的文化,可笑的是,當敏感議題出現時,便有一群人上街,拉白布條,高喊”愛台灣”。新穎的概念,利用現在流行作跳板,傳統藝術浮上平台,使大眾能看見傳統歌仔戲的魅力所在,使大眾能更了解到台灣文化的真髓。
文獻之不足
歌仔戲其實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元素,我覺得可以再補充多一點與歌仔戲有關的資料,或是有關郭春美小姐及其團的資料,更能使我們了解到歌仔戲演員們,平常時表演的方式跟性質,甚至是一些微妙的手法,比如說,怎樣的腳色該用怎麼樣的化妝、動作等等之類的。
傳四乙 594092175 蘇于恬 1960年代反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
研究生: 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研究所,王啟明
文獻架構
60年 代在混亂的國際氛圍下所帶動的各種音樂類型,以政治而言,世界就存在東西冷戰,所以在本論文的研究架構上,就鎖定在「反叛文化」上。針對於經濟、政治、搖 滾樂,以及反叛文化為臺灣所帶來的流行文化來做探討。而反叛文化包含層面十分地廣,大致可分為政治經濟、社會與流行音樂等,然而各方面的議題又彼此糾結在 一起,其中以「流行音樂」最能顯現這方面的問題,故以音樂社會學為主體研究方法。
音樂是各種社會生活、行為及文化變遷過程中,必然存在與反映的現象,就文化面而言,流行歌曲是通俗文化中的部分,政治環境對流行歌曲也具有影響力,尤其在威 權體制中,政治更對流行歌曲有著絕對性的影響。然而在臺灣的社會中,無論日本高壓的統治或國民黨的威權體制,音樂仍然產生自主性,政治只能管理一時,不能 禁止一世。每一個年代都有當時特殊的流行音樂,足夠代表台灣當時的社會。
60 年代是美國社會變化最多的時代,黑人民權運動、學運、自由主義的思潮、越戰、搖滾樂等。對傳統的挑戰,以及夢想的試驗,都歸於「60 年代」這個名稱。60 年 代之前,臺灣已經接受美援,美國文化直接傳入臺灣已經有十多年,那麼在美國社會產生巨大變化的同時,臺灣也受美國的影響。其影響臺灣的經濟、政治與社會思 想,乃至於流行文化。臺灣在二次大戰後迄今,除了傳統的中原文化之外,還有外來的日本文化與美國文化,其中以美國文化對臺灣影響最大,中 國文化自古就是不斷的融合外來文化,美國文化的特質自然很容易被臺灣所吸收,使得臺灣文化出現新的面貌。臺灣不僅僅在經濟、政治上有所改變,穿梭在其中的是流行文化的改變。這數十年的變化,其中隱含政府部門經濟思想的改變,民間部門經濟結構的改變,以及社會思潮的改變。這些種種的變化中,流行音樂是最密不 可分地連結。
認為有用的部份
本文獻中研究者主要以1960年 代當時的美國做為反叛文化的開頭,以及外來文化對台灣的種種影響,帶出臺灣的之後的政治經濟以及音樂上的重大轉變。而文獻中對於音樂部分的描述其實頗詳 細,搖滾樂對於臺灣的影響,並不亞於個人電腦在臺灣的魅力,就如同網際網路的出現,使整個社會的形態為之改變。搖滾樂的出現,也如同網路一樣,是全球性的 激變,臺灣因此而與世界產生同步的共振。更探討著搖滾樂它背後的意義及衍生出來的次文化。而當中因為以音樂社會學、臺灣為主軸,所以將各個時期的臺灣當下 所流行的音樂類型一一做探討。研究者對於整個文獻的編排方式及內容,其實是有助於我了解當時音樂與文化政治密不可分的關聯性,而研究者針對於搖滾文化的部份,內容並不會乏陳無味,不管在音樂類型都很到位。當下 所流行的音樂類型一一做探討。研究者對於整個文獻的編排方式及內容,其實是有助於我了解當時音樂與文化政治密不可分的關聯性,而研究者針對於搖滾文化的部份,內容並不會乏陳無味,不管在音樂類型、時代背景的處理上都很到位。
文獻中不足的部份
雖然針對於60年代反叛文化有深入的探討,在各時期的內容也頗詳細,但我認為他可以針對反叛文化與臺灣之間的連結在做更深入的解說會更佳完整。
傳一乙 598092123 吳勁廷 東、西方音樂人
一、貓王
貓王出生在貧窮的農場工人家庭裏,他從小就沉迷于福音音樂,教堂的唱詩班演唱給予了貓王音樂啟蒙,教堂裏教徒們充滿激情的歌舞對貓王影響至深,他那著名的富有爭議的扭胯動作就脫胎于此。
【貓王,是一種最重要的文化力量和象征,他將搖滾的拍子注入了每一樣東西。】
貓王成功的將搖滾樂發揚光大,另流行音樂登堂入室。20世紀50年代,貓王開創了前所未有的音樂風格把藍調、鄉村以及福音音樂等音樂風格融合在一起,催生了搖滾樂時代的來臨。作為一個搖滾樂大師,他是吾人可比的,不僅是搖滾樂壇的偶像,更是搖滾樂的象徵。
【無論你是否喜歡他,對他認識有多深,貓王已肯定在世上每個人心中占據一席 之地。】
發行過77張唱片和101支單曲,曾經在一天之內同時發行7張唱片,多達149歌曲進入美國Bill Board唱片排行榜前100名,40首進入前10名,全球總發行量超過10億張,因此又有搖滾樂之王(The King of Rock 'n' Roll)的譽稱。
【已故的約翰列儂曾說過:“在貓王之前,什麼也沒有。”那麼,在貓王之後,他一直都在。】
自貓王以後,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强烈的現實批判性的搖滾樂迅速流傳。也因為他的魅力,搖滾樂成為美國的全民運動。
二、薛岳(1954-1990)
薛岳1954年,10月4日出生於台北市內江街婦幼中心。上有兩位姐姐,為家中獨子,當時家住台北市信義路,父親為公務員,母親持家。
台灣搖滾樂最早的”玩真的”的音樂人。
被稱為台灣搖滾樂之父。
薛岳這個名字,是一種精神的代表。在80年代的台灣音樂氛圍中,薛岳不妥協地堅持自己POP-ROCK、JAZZ的音樂路線,已是難能可貴的了。而且在他生命的晚期(肝癌),能不放棄對音樂的熱愛。《如果還有明天》恰是生命彌留之際的最後創作。在他已經離去15年後阿信 柯有倫 重新編曲與他合唱了這首歌。
傳三甲 吳三猷/從90年代地下搖滾樂看台灣另翼搖滾主體性的指涉
徐楓惠/南華大學 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架構
近年地下音樂勢力似已日趨整合,發聲管道在流行音樂場域中自主性提高,此研究論文設定以90年代開始,台灣地下音樂飆漲的年代,窺探地下音樂一路走來的流變是否是大眾文化中一種另翼文化的展現—以微弱的發聲力量對抗強大的資本體系,而台灣搖滾樂脈絡中,以地下搖滾樂團作為研究,在支配的系統裡發現台灣不同於西方搖滾的再現形式意涵。
獨立音樂藉由音樂自身展現到其塑造的外部空間,所要突顯就是要強化自我主體性,最後襯托搖滾精神的展現。本文在音樂自身展現以「音」「像」的分別在第三章中探討獨立樂團自身音樂的探討,從獨立音樂的脈絡中挑選9個重要樂團來試圖加以描述其獨立音樂的發聲利器為何;另外,在音樂的展現中,空間、音樂與人的互動更能彰顯獨立音樂的主體性,在第四章中,將提出經濟性空間與自發性形塑空間於獨立音樂主體性的確立為另外一種更有力量的發聲系統。
文獻中對自己有用的資料及價值
雖然地下樂團蓬勃發展,但在台灣對其研究仍非常少,此論文較詳盡的描述了台灣地下樂團的歷史發展,沿著西方搖滾的影響,讓我更清楚了台灣地下樂團搖滾樂十多年以來的脈絡。論文中大篇幅探討地下VS.主流,分別的剖析並統整的比較兩者,對我來說很有用,不僅可以以此比較探討為出發點,加強深入地下VS.主流兩者的曖昧與目標性;還可以單從某一面向進行更多的比較與分析。論文中也從地下樂團的「音」與「像」來探討地下樂團主體呈現與消匿,進入音樂來分析地下樂團的音樂性質,學術性的論述也讓我有個大略性的理解,但我認為地下樂團的性質並不是那麼容易可以擬清的。論文中探討地下音樂經濟的部分讓我收穫很多,作者很詳盡的幾乎全部介紹了當時所有的地下樂團發聲空間與活動,包括了是誰建立促成,空間的風格與群眾特色,可見花了非常多時間採訪整理,因為這方面的資料是少之又少的,並略微分析了地下樂團發聲管道的經濟效益,其困難與阻礙,都是值得參考的資料。
文獻中不足的地方
文中最後作者自己也提到,研究受限於,國內樂團或歌手的官方資料完整性稍嫌不足,無法很廣泛的整合,國內相關論述也非常零星。第二點此研究未揭露獨立音樂中的負面形象,在我看來,藥品、噪音、粗語等等的元素,也是地下樂團不可缺少的,就是這些較無法令大眾接受的行為,或者說宣洩,才是地下樂團獨立、衝撞主流的最大武器。還有此研究對於地下VS.主流的分析我覺得應該再多深入,因為這兩者的曖昧不清與其關聯性,無法輕易將其定義。部分地下樂團努力要成為主流,部分仍堅持自己的獨立。相較來說,作者介紹的樂團如,蘇打綠。現在已成為在主流不過的樂團,可見台灣的地下樂團,是真的堅持音樂的獨創,還是只是成為主流商業音樂的過程,而發聲也是累積歌迷的跳板?
597092073 大傳二乙 耿永瑋 /電視廣告配樂中鋼琴獨奏的運用及其音樂心理的探討
研究生: 王維欣
校院名稱: 東吳大學
指導教授: 江玉玲
架構
此論文主要討論
第一個是音樂涉入對廣告的影響;
第二個是音樂結構變化對廣告效果的影響;
第三個是音樂與廣告主題間的一致性議題。
這些研究方法不外乎以實體分析法,以問卷調查的統計數據做為參考標準。
除了統計分析之外,並就音樂元素與廣告音樂的屬性結合作深入的探討,
並在諸多電視廣告中,以鋼琴配樂為實例,
鎖定廣告內容、音樂內容、產品三個方面討論,
探討什麼樣性質的產品適合用鋼琴做為廣告背景音樂;
音樂內容所產生的訊息,是否能準確的把相同意義傳達給不同聽眾;
以及廣告類型與音樂屬性的搭配。
文獻中對自己有用的資料及價值
選這篇論文當做報告的原因是音樂這邊論文除了講音樂也講大眾傳播
在廣告中如何配合閱聽人的心理來刺激觀眾眼睛
而且用了很多實例來說明,很棒的是在那些實例中,還放了樂譜
我也更了解其實原來聽覺的情緒激發比視覺得情緒激發關係來的密切
在廣告的短短30秒,要如何更有效的吸引觀眾
利用聽覺的淺遺墨化之下,默默的抓住觀眾
就像很多人的手機裡都有廣告歌一樣
那些配樂的影響力往往都比一些主流歌手的音樂來的震撼
文獻中不足的地方
這邊論文在我剛開始看的時候
其實我是很有興趣的
但是看到一半的時候我發現
其實可能是研究者本身的科系是音樂學系
我在裡面所獲得的資訊比我期待中來的少
其實我更想看到廣告配樂的例子運用
假如今天是某某廣告的配樂,用在別的廣告裡,會有什麼效果之類
這篇論文其實框架都還是在音樂的本質裡
放了樂譜,分析她的調性
其實跟我原先看到的主題有點出入
可能是研究者本身把重點放在自己專長的音樂分析上
關於傳播心理層面可能還不夠多讓我吸收
因為我也覺得大家會認同的廣告配樂一定佔很重要的部份
為什麼會朗朗上口,可能音樂旋律很簡單
但假如音樂變奏了,那觀眾會有什麼樣的衝突
本人覺得可以補充這些
大傳四甲 595091491 王韻茹 <<台灣青少年嘻哈文化的認同與實踐>>
研究生:李靜怡
指導教授:陳碧燕
文獻架構:
此論文以嘻哈文化的起源和發展脈絡為底,詳盡敘述了嘻哈文化在美國的歷史,與社會、種族和階級的關係,並且說明這原先為美國黑人發起的次文化進而成為全球流行文化的過程。在有著豐富的美國社會背景下所製造出來的都市貧民窟文化,被引進台灣後,是如何的被台灣男性青少年所表現出來,畢竟,台灣並沒有這樣的歷史背景可以孕育出如此街頭的嘻哈文化。
台灣的嘻哈文化大致上都與籃球息息相關,也因此,我們不難看出,在沒體有意的炒作加上運動品牌的商業利益影響下,台灣的嘻哈族群大部分都與街頭籃球有關,年齡層也都大約在十五歲到二十五歲之間。從本論文所給予的關鍵字,我們就不難看出嘻哈文化所包含的範圍,包括了:嘻哈,饒舌,DJ,街舞,塗鴉,流行音樂,次文化,台灣青少年以及認同。
嘻哈源自於美國黑人的次文化,帶有相當重的都市貧民窟色彩。大部分的嘻哈音樂總與幫派,毒品,貧窮的環境密不可分,歌詞更往往表達了美國黑人對於大環境的憤怒與自尊。但因為台灣的商業炒作,導致嘻哈文化在台灣有了新的面貌。以嘻哈為主要對象,分別探討台灣青少年對於外來文化的認同。並延伸台灣次文化與嘻哈流行的指標,更進一步說明商業行銷與媒體如何朔造台灣嘻哈文化。
認為文獻中對自己有用的資料:
我認為從這論文中,讓我吸收了更多關於嘻哈文化的始末,包括了其更重要的轉變過程。每一種文化的產生,都一定有他最原始的意義存在,再加上大環境的各種衝擊面及影響,通常又會融合並發展出更令人異想不到的經典文化。
除了了解嘻哈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脈絡外,更詳盡了嘻哈在台灣所表現的方式。包括了台灣嘻哈族的衣著造型、口語,及肢體表達的方式,由此也不難看出現下台灣嘻哈族的價值觀、角色認同與生活模式的關聯。最後,敘述大眾媒介影響下,關於嘻哈文化商品的銷售策略與手段。
提出文獻中不足的部分:
我認為此論文內容雖詳盡,但對於嘻哈文化的歌曲歌詞部分解釋甚少。畢竟,嘻哈文化源於美國黑人的次文化,為了表達對大環境的憤怒與宣洩,歌詞往往都跟白人所創作出的音樂有所差異性。歌詞大部分都與黑幫,毒品,情色,貧窮等有關,音樂節奏也相對的更加強烈。若此論文之筆者能夠多取得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家的嘻哈音樂歌詞作比較並放置於論文內容中,我相信讀者們能更清楚的明白其嘻哈音樂的變遷,而更能感受到每一位歌曲歌詞創作者的生活背景與當下情緒。
597092035 大傳二乙 留菲 /原住民音樂數位化研究:以「Amis旮亙樂團」為例。
Taiwan.gig? Investigating the Digitization of Indigenous Music–A Study of the Amis Kakeng Musical Group
探索數位科技如何與原住民族音樂結合。
文獻中對自己有用的資料及價值
文獻中不足的地方
很清楚的可以看到這個研究的方向與意義何在。
傳一甲 598091519 陳岱藶/誰毀了流行歌手?唱片宣傳人員與唱片產業關聯性之研究
研究生:張藍云
此為 世新大學 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文獻架構
此論文的研討問題有以下四點:一、唱片宣傳人原與產業公關人員的相異之處、二、唱片宣傳人員的人格特質與成就動機、三、唱片宣傳人員的定位與產業連動關係與影響、四、唱片宣傳人員與唱片產業未來發展與變化。
首先,也許大家會在公關與宣傳中間的界定分不清楚,認為兩者是做相同的事情,原作者以現今文獻定義了宣傳人員的性質較近似於單向的告知為主,透過各種的傳播工具來影響閱聽人的看法,主要落實的是公關的執行工作;然而公關人員在唱片公司的定位則是以雙向、互惠為基礎的與公眾進行溝通的動作。在結論處,原作者更以表格式的呈現出公關與宣傳人員在定義、職能、功能定位、產品種類分類的不同。可是,公關和宣傳的關係就像兩條平行線一樣永遠不會交集嗎?其實不然,公關和宣傳的工作關係就如同橫線與縱線,其中有許多的工作項目是重疊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兩者都是利用媒體來達成目的。
再者是作者由人格特質下去判斷各種的宣傳人員,其中共分五類為紅色﹑藍色﹑綠色﹑橘色,紅色是外向性的宣傳人員,個性積極多變,對於各媒體都有瞭解,可是缺點是不穩定,常常更換公司;相較之下,藍色宣傳就保守的多,此種宣傳人員會固定待在同一間公司裡面服務,但是有可能會產生倦怠感,這是缺點;綠色宣傳在於能更改革創新,不會拘泥在同一個框架之中,可是也因為想法比較多,所以可能會加入過多的自身情緒;橘色宣傳的穩定性超高,通常這類的宣傳人員特性是對於公司交辦的作業會很盡力去完成,可是不同於綠色宣傳,此種宣傳人員的缺點是發想性不夠高。
其三是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宣傳人員和整個唱片產業的連動關係,原作者用唱片公司的金字塔產業結構圖讓我們了解宣傳人員的定位在哪裡,且宣傳人員不只是宣傳唱片如此而已,唱片宣傳是媒體、公司、藝人、消費者間的溝通橋樑,在整間唱片公司的影響力何其大,是我們不容忽視的一環。
最後是宣傳人員和未來的發展與變化,經過訪談者可以發現,多數人是認為宣傳人員的生命週期認知是很短的,也就是在這個行業裡面汰換率很高,假如缺少了求新求變的心,那麼很快就會被淘汰了;然而,不只是人為因素,整個唱片市場的未來發展走向也是影響宣傳人員的重大因素之一,像現在的MP3數位市場的廣大,網路宣傳要如何做最有效的傳播,進而讓大家「付費買MP3」,這是現在唱片公司需要努力的一環,再者還有政府對於文化產業的重視,假如沒有適合表演的場地,那是很可惜的,因為現場親臨和聽CD有絕對的不同,政府應該重視這一塊,在這之前我們也希冀政府官員能夠對於唱片產業有足夠的了解,才能有更好的政策來保護我們寶貴的文化產業。
認為有用的文獻資料
此論文我可以吸收的地方是一、現在唱片公司的產業現況和整個組織的架構。從前都對於唱片公司的運作方式抱持的好奇的態度,經過這次的粗略閱讀,我瞭解了唱片公司的層層分工,也知道目前唱片產業面臨到的窘境是如何。二、宣傳如何經過不同的方式傳播給消費者。原來宣傳人員不是一定要外向,各種各樣的人格特質都有自己可以發展的場域,而不是很硬性化的規定這樣。三、公關和宣傳的不同。整篇論文都在討論宣傳人員,甚至有整個篇章都在解釋公關與宣傳人員的不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把兩者比喻成縱橫線的關係,這是我從前都始料未及的。
認為文獻不足的地方
不足的地方我認為是宣傳人員和整個唱片產業的連動關係篇幅太少,且不夠完善,甚至無法用更批判性的角度去看待這整個產業面臨到的危機,我認為也許因為這是論文的關係,所以有這樣的不足。音樂產業的面相分析後面的訪談有提到,但就整篇論文來看,我認為是不足的。
傳一甲 蘇健良 598091014 / Cultures of Pupular Music
作者:Andy Bennett
譯者:孫逸南
個人想探討的是龐克音樂與搖滾樂之淵源與流變,尋找參考文獻時曾一度交頭爛額,市面上以龐克音樂為主要觀點的書籍並不多見,於是最後選用本書。
文獻的架構
書中大致的脈絡劃分大致上從戰後五零年代的搖滾樂開始,貓王的Rock & Roll,至六零年代混亂的國際氛圍下所帶動的各種音樂類型,如龐克、金屬、雷鬼等等......接著提及各類型的現代舞曲、電子音樂、饒舌與嘻哈文化,各章節之內容涵蓋分析此音樂類型的起源,和探討文化背景和當時的社會局勢。
認為文獻中對自己有用的資料
這次的研究方向和報告將以第四章<叛客與叛客搖滾>為主要方向,書中提及在一般人的觀念裡,龐克是一種生於英國,卒於英國的現象。許多觀察家認為叛客是對以下兩種情況所做出的反應:一是排行榜音樂常遭人詬病的乏味,以及1970年代,體育館搖滾(stadium rock)逐漸抬頭的菁英主義的情形;二是當時英國正面臨的經濟衰退。龐克音樂的起源可追朔至1965~1968的美國車庫樂界(garage band),夾在批頭四和滾石合唱團領軍入侵之際,以及舊金山為主的搖滾文藝復興之間,這些車庫樂團並無傳統觀念裡的音樂技巧可言,只會粗略使用吉他、貝斯和鼓,偶爾也會加入電子風琴來模仿當時英國樂團的風格。到了1960年代後期,美國年輕人對於車庫樂團的興趣減低,而開始喜歡比較政治取向的反文化搖滾音樂,至七零年代中期有了較為具體的定義,龐克是一種屬於小型俱樂部的音樂,以直截了當、簡單的音樂風格來演奏。
英國無政府
龐克搖滾的觀念借自紐約,但在英國的表現方式,卻與紐約樂界大相逕庭。英國龐克的形象與樂風,比美國龐克更具侵略性,歌詞語調的挑撥性也往往高出許多。八零年代初期,英國龐克樂界已經銷聲匿跡,不過龐克在世界其他地區仍然方興未艾,往往取英國龐克的風格與精神和本土議題與憂患所構成的觀點相結合,進而成為有條有理的政治化運動。
文獻中不足的部份
個人認為本書雖然不是一本專門探討龐克音樂文化的著作,但是精闢的分析和背景敘述實際上對我來說已經相當的充足,唯一美中不足的或許是沒有任何的圖片可供參考,若是詳細的文字解說以外還有附加當時的黑白照片,則更臻完美。
傳一甲 598091545 戴佑全 / 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
作者:張釗維
此書亦為其清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文獻架構
此書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從七零年代初期的社會政治、文化脈絡談至當時音樂的分野等。第二章介紹了「中國現代民歌」這個詞彙的出現和隨後的發展,時間推往了七零年代中期,文藝圈詩人的介入幫助、廣播電台的支持,主導者對於創作「寬大為懷」的態度,反對論說以及抨擊的聲浪等。第三章由淡江事件帶入《夏潮》路線民歌運動,李雙澤所作〈美麗島〉與〈少年中國〉的深度解析,《夏潮》集團與「中國現代民歌」間的矛盾與對立,《夏潮》集團的政治面相與隨後國民政府的封殺行動等。第四章以唱片工業市場所塑造出新寵「校園歌曲」切入,高層文化文藝界感受到的大眾通俗文化所帶來威脅,經濟成長後一般人民在娛樂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費層面增加,七零年代後期「校園歌曲」的出現並藉由校園演唱會、電視媒體深入全國,「校園歌曲」在名稱與型式上所取得的正當性,以及深度探討其中的意識型態,民族主義的消減等。第四章最後並將第二章所提之「中國現代民歌」最後的沒落原因點出。第五章乃是集二至四章之三種民歌路線做統整與列表,並且為民歌在歷史上的定位下了註解。
認為文獻中對自己有用的資料
第一章篇幅探討自六零至七零年代台灣西洋通俗音樂的發展歷程,有助了解為何此一年代西洋音樂如此盛行,以及之後民歌咖啡廳的崛起經過。
於第三章中所提及之李雙澤的民歌與《夏潮》集團轉向政治層面這章篇幅,說明了當時淨化歌曲與愛國歌曲充斥節目的荒謬,國民政府操作甚至壓抑人民的意識,最重要的是當《夏潮》集團因為被禁被封殺後,因為沒有如同陶曉清或金韻獎等在其音樂脈絡中衍生出「再生產」的機制,導致最後的完全消失,文獻中甚至使用了『被隔絕在一般大眾日常生活的認知範圍之外』的字眼。雖然時間背景已經不再相同,但是對於「再生產」機制的重要性我仍感到十分受用。
第四章所提之「校園歌曲」的興起與商業運作的模式,後期由於「校園歌曲」主宰了國語音樂市場,為了避免長期處在單一化產品所可能帶來的滯銷,將「民歌」的帽子摘掉後,歌手的個人特質才漸漸顯露出來,進而再進一步演變成以歌手為中心主宰,這種市場區隔直接導致了現在的音樂生態!從這個章節中能夠窺探音樂發展是如何從七零年代一路演化到現代,將民歌時期與現代的音樂做了結合。
文獻不足及缺點提出
這篇文獻完整的記載了民歌的發展,但由於是三種不同類型的民歌而發展出獨立的三條支線,三篇章節。在單一章節中都介紹得十分詳細,可惜雖然年代相同卻並未針對三條支線彼此間的匯流、交集、衝突做出「簡單扼要」的說明,往往都是在某一支線的單一章節中這邊提一點,那邊說一些,如果可以更豐富第五章統整的內容,或是整合出一個章節專做針對這三條支線間彼此碰撞所綻放出的火花來做說明,將會幫助我更快速的「連接起這三條支線」。
傳一乙 598092032黃育晴 / 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
該書架構
感覺上來說,整本書就是很多專輯的評論,很多有名的、知名度高的、有影響力的樂評人或者音樂人分析整張專輯的影響程度。有些篇章還從介紹歌手,包括聲音的細膩度、到其形象的包裝等等,非常詳盡。因為時代是穿插的,但是有些專輯改變的方向雷同,書本會把它編列附近,在看的時候就可以了解為什麼這張專輯會帶來這麼樣的影響,而下一張又替這一個流行音樂的方向添了多少色彩。這些評論雖然有加入一些該評論家的心得,但是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待當時的音樂,本來就會有各種不同的角度,以本書收入的角度來看都還算中肯,所以看了書會覺得自己好像在流行音樂的歷史中走了一遭,可以漸漸發現為什麼現代的音樂會是這麼樣的多元風貌,真的可以理解很多範疇。
不僅僅只是對流行樂壇的貢獻,有些專輯也是受當時的社會環境主導,進而發展出不同以往的風格,部分專輯也收入對市場影響的評論,多方立場描述的都很詳細。
該書對自己觀感的影響
以前確實知道林強《向前走》、羅大佑《之乎者也》等等專輯歌手,對社會以及那時候的風氣是很有影響力的,但也只是因為歷史課本或者音樂課本有稍微提到,並不會刻意去記憶。但是本書有收錄的到一些早期樂壇的專輯歌手,並做詳細的評論介紹,可以讓我不用去硬記那死板板的文獻,且每張專輯收入個曲都有一一列出,有些篇章還加入了對於歌曲的評論以及分析,也許我沒有聽過這首歌,但是我大概可以知道這首歌的影響以及內涵,對我來說非常有閱讀的價值。
該書美中不足且待改進之處
雖然它收入了很多很多西元1950-2005年的專輯以及資料、評論等等,但我覺得這是它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的確,資料很足很夠很多元,但是對於有些沒有耐性的讀者來說,這樣似乎又太雜亂了,會有點像走馬看花,看過了就算了。
我覺得可以加強的地方是,做更明確的分類,雖然這樣有點強人所難,畢竟歷史的演化並不是只有一脈,也是因為多元因素的融合,才可以建構出繽紛的現在,也許可以細分為”搖滾樂”、”民歌”等等的分類,讓讀者在閱讀時可以一口氣拼出當時的演化,但這樣做也是會有我只看某幾篇的缺點出現。
傳一乙 598092393 陳譽方 / 台灣流行音樂行銷策略之研究
李逸歆/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文獻架構
論文共分成五個章節,第一章是研究動機,流行音樂為現代生活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位歌手都有不一樣的行銷手法,而唱片公司的工作就是販賣唱片,唱片的產生與發行要考量誰會去買,還有跨國唱片公司與本土唱片公司不同的行銷方式,台灣的唱片公司近幾年來受到跨國唱片公司的影響。作者在此論文中,採訪了跨國唱片公司「EMI」和本土唱片集團「滾石」,在訪問中也明顯的發現跨國唱片公司跟本土唱片公司的行銷方式不同。 第二章是文獻探討,有國外與國內的文獻,其中有一小段文獻個人覺得不錯,「原本許多曾經在台灣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唱片公司,如點將唱片公司、飛碟唱片公司等,在跨國唱片公司強大的資金壓力下,不是被跨國唱片公司所併購,就是退出市場了。」,「唱片的成功不光是來自音樂文本本身,而是來自參與製作音樂的團體與宣傳音樂的工作人員。」,第三章是研究方法,說明了個案的選擇與執行過程,個案的選擇是「EMI」與「滾石」,本文選擇最初選擇的唱片公司為新力唱片公司,但是新力唱片在進入台灣時,並沒有積極收購其他本土公司,而是積極的引進新力海外音樂,在作者五個月的約訪之下,新力唱片公司還是不願意接受訪問,作者為了資料的完整性,把研究改為EMI唱片公司,執行過程,作者用質話深度訪談藉著彈性修正,也較為深度,第四章台灣流行音樂行銷策略研究,觀察跨國唱片公司與本土公司的行銷策略,是否與工作分配、組織、文化等的因素而產生不同,其中跨國唱片公司與本土唱片公司的行銷策略差異,跨國唱片公司的目的為市場也就是銷售量,不過本土唱片公司的目的是將藝人的理想推展出去,當唱片行銷的概念不一樣,勢必在策略上面會有所差異,在資源部分,跨國唱片公司,會以全球化的經營,所以在台灣發行的唱片,也一定會同步海外發行,但是本土唱片公司,考慮到海外市場會叫謹慎且步調會較慢,第五章是結論與建議,資本對於唱片行銷的影響,跨國與本土的唱片公司在「目的與目標」、「資源」、「競爭優勢」,三大方面有明顯差異,再來本土唱片公司較為人情味也希望把音樂的理想推廣出去,而跨國唱片公司以市場為優先。
文獻中對自己有用的資料及價值
在於論文的第二章中,有許多的訪問,同樣的問題,跨國唱片公司和本土唱片公司有明顯的差異,以創作型歌手來說:本土唱片公司會讓歌手把音樂製作好,這時候滾石唱片會開始想我們要做怎樣的東西?做怎樣的封面?MV的腳本?這些都是歌全部製作好才會討論的,而跨國唱片公司會先講求市場的需求,例如會要求歌手製作一首較怎樣的歌,歌手的品牌,跨國唱片公司我覺得在這邊做的很不錯!如果沒有那張提供很完整的唱片價值感,聽眾會覺得沒這個價值,例如日本傑尼斯,單曲發行會包含DVD,DVD的內容是一首MV與MV的幕後花絮,日本也很常發行多種版本,例如初回限定版本、普通版,以初回限定這種少量的發行,讓大家搶購、預購,資源的部分,偶像型歌手的通告多以表演為考量,表現歌手的舞台特性,創作型歌手,多以電台或是MTV、Channel[V]音樂性的節目為主,不同型的歌手選擇對的媒體資源,可以凸顯歌手的特色。
文獻中不足的地方
論文中有提到,具製作能力,參與唱片製作過程的創作型歌手,另一個是不參與唱片製作過程,只負責唱歌的偶像型歌手,這點我有點不能認同,不管是創作型歌手還是偶像型歌手,多少都會參與唱片製作的過程,只是是參與的多與少。
傳三甲 何釗叩 596091541 <台灣流行音樂唱片產業的未來在何方>
其文獻將台灣流行音樂唱片產業歷年來發展之相關文獻作整理,並分析法律、科技、市場、產業結構、市場結構及從業人員之六要素與改變,並說明影響。深度報導之本文由現象面切入台灣流行音樂市場所面臨的困境,並整理相關人員的訪談內容為台灣流行音樂市場的衰退找出可能的原因,由工作者、樂評及觀察者對目前面對之困境,提出方法或建議,分析其可行性。最末則為研究之結論、貢獻、限制與建議,並對之後的研究者提出可供繼續研究的方向及建議。
文獻之助益
對於唱片業的六要素觀察法分析在六個面向中找出問題並研究,在此都有找到重要的關鍵;對台灣盎片市場萎靡不振的事實更加深了真實度,在研究中大量的訪談使讀者對此研究更有認同度,在述說五大跨國唱片公司進駐台灣及對台灣的影響說明詳盡;許多台灣唱片業剛開始興起的情況始末說明清楚,也在六要素法律中說明智慧財產權的部分,更加深了老師在課堂上之說明。在研究中,因有許多訪談,訪談過程中如果問題夠深入,對方就會願意透露許多唱片業者不為人知的事情,對研究的價值就會產生正面的影響。
文獻之不足
本研究之統計數字是以引用他人研究之統計數字,鮮少有官方統計數字;文中探討唱片業景氣低迷之情況時,並無多做國外唱片環境的比較,國外一年唱片的專輯數量比台灣多出許多,但是為何台灣的銷售量減少特別嚴重,看不出差異;閱讀本篇研究論文,大多數的內容都僅研究負面結果,沒有在利弊之中作探討,如果唱片業的蕭條已是事實,就無法顯示其研究之價值。
傳三乙 王怡蘋 /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
黃裕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架構
以1945到1971年間的台語流行歌曲背景、發展、內容變遷三個部分為主軸,介紹日治時期台灣流行歌及歌唱文化發展的起源,經歷了日治時期變遷台灣的相關遺產,接下來以社會基礎、政策動員、整體文化變遷為觀察視野,戰後到1971年台灣流行歌曲背景簡略、全面性的描述,接著概述有關戰後台語流行音樂的發展,提到1945到1956年台語流行歌的電台節目、唱片出版...等,及其相互之間的興衰起落,概括性的分析歌壇的人事總體探討,針對歌曲的內容發展分類探究,提出流行歌發展與查禁政策的關係,透過不同的層次分析說明台語歌曲的特色及影響其發展的主因。
文獻中對自己有用的資料及價值
在我的印象當中有許多早期的台語歌曲都很悲,卻又非常的寫實,不管是愛情、親情還是工作上的辛勞打拼,現在的台語市場可以說是越來越小,很多年輕人比較不會去聽,但我覺得台語歌在有些時候可以打動人心,再台語歌市場還可以發現一個很好玩的現象,年輕人會聽伍佰、五月天等所唱的台語歌曲,卻較不會去聽一些本來就唱台語歌曲的歌手,看完此論文可以讓我更了解台語歌曲的發展一直到現在的一些變化,無論是在他的曲調還是行銷出版都有更深的了解。
在此論文當中把台灣流行音樂發展敘述的很詳細,包括留聲機的引進、廣播的興起...等各方面去帶出音樂的發展,以及台語歌曲的起源,論文的作者也採訪到葉俊卿(葉俊麟)、莊啟勝、郭順祥(郭大城)等,當時許多有名的大人物,使他的許多論述更加的有力,論文當中也把1945到1971年間的流行音樂史講的很詳盡,甚至追朔到日治時期,日治時期到戰後的音樂上悲喜的的轉變,也寫到了許多台語歌都是由日本曲改的詞,台語歌曲受日本歌影響很深,在論文當中也提出相當多的例子,他也提出許多自己的看法,在結論的地方他又再度做了一個總整理,讓我可以更了解台語歌跟社會、政治間的關係,還有台語歌曲未來的發展。
文獻中不足的地方
這篇論文讓我很難說出他的不足,因為他把該年份的歷史、音樂發展寫的很詳盡,1945到1971年正好經歷戒嚴時期,戒嚴時期在音樂上有許多的規範,當時也有許多歌曲被禁,在論文當中當然有提到,只是花的頁面比較少,因為他研究的年份剛好橫跨在戒嚴時期,所以我認為可以再多說一些。
傳一甲 許力中 598091375 - I Love Rock
作者:吳均堯
【文獻架構】
此書介紹主題分的相當「多樣化」,在流行音樂中不可或缺的「搖滾樂」這本書論述著相當淋漓盡致,從當時(約莫1984年)髮近尚未解除,每個高中生都關心頭髮是否能多留一公分,在那段封閉的過去,極力找尋心的出口,就我從書中所知,它慢慢的將搖滾樂分為好幾個階段,就從書中第一個主題「帕妃」,一種輕音樂的主張,有別於氾濫的電子舞曲,走的是輕鬆明朗的復古路線,突破了當時的曲風,甚至也舉出當時風靡全球的【披頭四】,也甚至列舉出【龐克詩人】-
Patti Smith,「寫詩,是一種龐克主義嗎?」,舉出了,音樂世界裡永遠沒有霸權,音樂的「變」,不斷推翻現存主義。
這本書綜合了許多當時搖滾音樂人的思想,與觀念,價值是被創造出來的,喜歡搖滾樂是因為對它的自由形式無可救藥地愛上。打個比方吧!你以為汽車喇叭是噪音嗎?車輪與地板摩擦、引擎另人不耐煩的轉動聲,然而這些被規則制定的噪音都成為搖滾樂的部分了,舉書中的例子,麻雀變鳳凰的搖滾版-【威瑟】合唱團的崛起故事 ,【威瑟】成功的關鍵居然跟被女友遺棄有關,沒有賭氣的去潑硫酸反而化悲痛為力量、化哭泣為動力、化悲傷為人生的繼續-總之他沒有被分手打敗,倒是累積了豐富的情感,成為日後填詞曲創作得泉源,我覺得這也是該團今天紅遍美國的原因。
先約掃略搖滾樂的發展吧!搖滾樂至今幾十年,可謂人才輩出,更發展出不少的樂風,比如重金、搖滾、民謠、概念性音樂、龐克、迪斯可、到了八零年代、有所謂的「新浪潮」、「電子音樂」等,到了今天真的是豬羊變色,原先搞怪的地下音樂,反過來主導主流樂團,實在太神奇了!!!
【文獻中對自己有用的資料】
我本身非常喜歡搖滾樂,原本只對於現金當下流行的搖滾樂團有所研究,不了解在早期年代,搖滾是如何的演變,而還有許多先許的代表人物,他們如何詮釋搖滾?
在文獻中我發現他們對於搖滾沒有一定的規範,更擁有著自己的論術,甚至我探討了當時的菜鳥合唱團,【威爾】合唱團,為何會崛起,我了解了如果只造著當時的形式前進的音樂,不會造就今日的搖滾樂,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會成功出現「菜鳥傳奇」的原因。
還了解當時的龐克詩人Patti,在文獻中提到原來Punk Rock這個名詞原先用來形容六零年代所謂的「車庫樂團」,認識了當時的搖滾樂風靡,而那時不少年輕人開始組織樂隊,由於錄音室租金昂貴,他們便在自己家中的的車房練習,由於不受商業機制,音樂裡澎湃激情遂得以留存。
這代表了音樂世界裡沒有霸權,音樂世界裡的「變」,不斷推翻現存體制,音樂之路也無限的寬廣,裡面還有所謂的【Pub Rock】,這是車庫樂隊逐漸演變成另種非主流音樂,這種音樂凝聚了年輕人熱情和滿腔憤怨,成為後來七零年代英國龐克搖滾運動的主要元素。
【文獻中我認為不足的地方】
此文獻列舉了多樣的主體,從「帕妃」的輕音樂演變背景,介紹披頭四,還有當時讓人認為新潮的龐克詩人Patti,但是由於此文獻不夠一致,太過多樣化,而不足的把一個整體背景做一個完整的交代,也沒有明確的將搖滾樂各種年代的人物演變做分析、探討,讓我了解先前的搖滾精神。
但是卻沒有讓我有整體推算的搖滾史可以去研究,只了解了單代表的簡單背景,不能連貫,也顯示了
此文獻中不足的有
1.整體連貫部分2.整體探討部分3.沒有提出客觀與主觀對搖滾發展的內容
在這部分會讓人只能了解先前早期的搖滾概念,不能深入的去做比較。
傳一乙598092381劉苑如/流行音樂歌手形象、偶像崇拜與消費行為關係研究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598091064 大傳一甲 林祈翰 美國爵士全攻略
此書分為五個部分,第一個部份定義爵士樂、俱樂部、根源等等,第二部份介紹爵士樂的風格與起源,探討到1900年到1925年的紐奧良時期與1925年到1940年的搖擺樂。第三部份到第五部份介紹到1940年代復古運動到1990年代的轉變。最後附錄在寫一些爵士越唱片評鑑與電影裡的爵士樂,教你如何品嘗這種音樂。
認為文獻中對自己有用的資料:
此書讓我更進一步了解爵士樂,我喜歡近代的都會爵士(NU;jazz),也能夠從爵士樂的演變與歷史去發堀黑人被賣到美洲之後,接受不平等的待遇與種族歧視,藉由音樂舒發他們的心情,此書也可以了解白人請黑人樂手演唱卻又給予不平等待遇,更反映出當年白人對於黑人的看法,更加了解美國殖民時期之後的黑歷史,進一步了解帝國主義的可怕。
爵士樂內涵融合了歐美非三大洲的元素,非洲傳統的手鼓與歐洲的古典樂器強碰結合,誕生出新一種型態音樂,可以從中找到各種文化的元素在裡面,各種鄉愁、悲傷,發自內心的演奏,也直達聆聽者心靈的深處,全世界爵士的崛起與轉變,反映了現在社會的型態,轉變成音樂。
此書是耶魯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指定爵士樂使用教材,淺出易懂,也導讀爵士樂,告訴你怎麼品嘗,怎麼聆聽,也有各黑膠與光碟唱片的評論,初碰爵士可以更深入的了解。
文獻不足及缺點提出:
有些評論太過於主觀,這並非好事,有些年代史介紹太過於攏長,讀久了會開始想睡覺....畢竟他是部份大學指定爵士樂教材,也並未寫到爵士樂在紐奧良的興起根本原因,刻意避開殖民地時期列強對黑人的惡行,介紹美洲爵士元素居多,歐洲與各地部分相對較少,有大美國主義的感覺。
傳一甲 潘佳吟 598091246/搖滾樂狂躁的歷史Rock&Roll an unrunly history
傳一甲 598091351 潘斯云 - 搖滾黨紀
傳四乙 邱亮傑 595092483 / 台灣音樂治療的歷史與方法分析
音樂是藝術領域中最不具象的一門,但是卻是最深入人類生活的藝術之一。經過時代的變遷,各種不同的音樂興起,音樂不但沒有被邊緣化,甚至還一直扮演時代文化中頂尖重要的一環。在流行音樂的區塊更是左右時下許多族群,由此證明音樂力量之龐大以及深入人心的特色。
音樂治療是運用音樂各樣的特色,將其延伸發展之後並結合對於病理學的認識、心理諮商的了解等至少三個環節的建構下所產生的治療方式。所看重的不僅僅是人身體的病痛,更在乎其背後的成因、個案之文化差異等不同之處,再給於完整的治療。而台灣大約在十五年前開始有人致力於這塊園地的耕耘,展開了台灣地區音樂治療的歷史。台灣地區音樂治療發展到今天,尚無一份正式的學術研究針對其進入國內後的發展與方式進行紀錄分析。然而卻在沒有經過厚實的經驗累積與專業音樂治療的訓練下,許多人已經開始嘗試進行「治療」的行為與研究。基於這些緣由,作者希望能為台灣的音樂治療從發展之初到現在的過程、環境、困境與展望等作一次綜觀的民族誌。
認為文獻中對自己有用的資料:
每個人對於音樂都有獨特的看法,我們總是細選著自己喜愛的音樂,無論在何時何地悲傷或快樂,當聽到契合自己的音樂時,心情就很容易受到影響,當你難過時聽到輕快舒緩的音樂,心情很容易好轉,當你聽到哀傷的歌曲,也會跟著沮喪,當你聽到高亢的音樂,情緒也會跟著高昂,音樂非常奇妙能讓我們的心情時時刻刻起伏變化。我之所以選擇這份論文,是因為我對於音樂有無限的好奇,大三時研究過這份報告。雖然音樂不能治療外傷,卻可以治癒人的心靈,這令我感到訝異,起初不太相信,後來細細體會音樂後,發現它可以改變我的心情,我也漸漸認同音樂治療。此文獻提供許多音樂治療的方法,有許多的情境音樂,及音樂的教育法,能夠使不認識音樂治療的初學者,加快速度了解。透過音樂治療希望可以推薦給身旁的朋友及家人,有更多釋放生活壓力的方式。雖然本堂課是探討流行音樂,但我認為只要能夠影響心情的音樂就是一種流行音樂。
文獻不足及缺點提出:
音樂治療是關於心理上的分析,此論文對於心理上的研究比較缺乏,如果加幾個心理學的學者去比喻音樂治療的狀況會更加完善,而台灣的音樂治療歷史,這部份資料也是不完整,難體會音樂治療在台灣的發展,倒是國外的音樂治療資料比較完整。還有一點是缺乏實際的案例,作者沒有實際參與音樂治療的觀察,如果有親身經歷過可信度會相對提升,讀者也更能感同身受。
傳三乙 莊雅惠 596092624/台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1982-1991)年
此論文分為「大眾文化」以及「流行音樂」兩個部份,前者大眾文化又稱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是一種大量複製、推行、傾銷文學、藝術以及文化結晶,一方面把文化當作商品,消費給小型資本主義者,另一方面則是讓大眾擁有假奢華的藝術品。而後者則是以從流行音樂的角度去探究大眾文化,其中也包含說明台灣流行音樂的沿革:台灣流行音樂的起源、台灣流行音樂工業(1982-1991)、台灣流行音樂的特質及市場分配(其中還包含當初流行音樂的排行榜分析),最後,用文化工業的角度去看待台灣的新音樂,本文除了企圖對台灣流行音樂體系作進一步的探討之外,最重要的核心在於--如何從流行音樂作為大眾文化的一個面向來審視台灣的大眾文化。
貳、認為文獻中對自己有用的資料
此論文作者針對1982-1991年之間的台灣流行音樂,以台灣流行音樂去探討對於大眾文化的各個面向,讀了這篇文獻才發現,原來流行歌曲對於整個大眾文化的塑造及影響效力實在太大,不論是在八零年代的校園歌曲風潮以及光復前的流行歌曲,對於我們日常周遭的環境都有息息相關。
其中,論文有一章節提到台灣流行音樂工業(198-1991年)讓我最為印象深刻,也是個人認為對自己對於音樂的了解有所幫助,畢竟,在這段期間流行音樂表現出台灣最新階段的流行音樂的經營方式及市場走向,1986年黨禁解除、1987年報禁的開放,使得台灣被壓抑已久的民主意識逐漸抬頭,我曾經看過東森新聞台所報導早期對於歌曲的查禁,像是「燒肉粽」、「鄉愁」…等,都是當初被禁止發行,甚至許多歌曲及藝人都在那種檢查制度下消失,一直到九零年代廢止歌曲的事前審核,經營結構才慢慢恢復。
另外,也提到早期校園歌曲的音樂本質來自於西洋,是移植美國鄉村音樂的吉他、牛仔褲、披頭散髮…等,這些都是美國六零年代的青年運動形象,就這樣原封不動影響台灣流行音樂,而流行音樂的感染力又比其他文學作品來的快速廣泛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音樂理念。
參、文獻不足及缺點提出
對於作者內文有提到台灣流行音樂的特質以及市場分配,是以排行榜作為分析,這個部份我持有存疑,作者內文所附上的圖表都是由當時的報紙所摘要出來,公信力不大,無法真正的統計並作出客觀的銷售排行,排行榜的銷售量部分是以抽樣調查來取代,導致抽樣彈性越大、易導致產生偏差,而這篇論文是在民國81年發表,所以,以現在的角度去看待將近二十年以前的資料,難免會有所不同,而流行新音樂也充斥著大眾文化,強調包裝精美、贈送海報、公仔並且一再改版吸引消費者購買、塑造藝人的形象這也是此篇論文所沒有提到的東西。
大傳二乙 597092619 郭婉婷/從圖騰樂團的音樂實作初探原住民創作音樂的美學與政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 96學年度畢業生論文)
作者:馮靖惠
以下是圖騰樂團live演出的影片,非常親切有趣
壹、文獻的論述架構:
在論文的一開始,作者就已經將其研究主題、動機,以及其研究過程與收穫在寫作上的章節分配,都有了明確的介紹。除了第一章對於研究主題的闡述,並且精細的以各種面向包含:政治、商業、文化,以及原住民弱勢、本土意識等社會認同議題,更在流行音樂與文中探討的搖滾精神有深入的解釋,使讀者在一開始便可以清楚了解作者所要研究的議題以及其富含的意義。
其次,作者回顧了近年台灣的流行音樂研究,並針對過去於流行音樂研究上往往忽略的音樂創作(表演)者個人創作過程、經歷,以及其表演、作品對於音樂環境、閱聽眾之間的影響與關連性等部份,以研究圖騰樂團為例,進一步探討原住民樂團-圖騰的音樂表現與台灣搖滾文化、群眾之間的關係。
第三與第四章節的部份,作者藉由親身參與觀察的方式投入研究,在參與圖騰表演觀賞的同時,對表演者(圖騰樂團)、樂迷、製作人等進行訪談,以最原始誠懇的方式深入了解,進而討論到原住民音樂創作的歷史演進,與台灣的族群文化階級觀念更迭之間的層層關係。
論文在第五章的部份,開始探討流行音樂市場行銷手法,以及音樂商品化的問題,分析圖騰樂團的經營策略。作者認為是就其主要的原住民身分以及親民的形象與搖滾精神「真誠」相連結,還是在消費「原住民」身分,所牽涉到的是更多在音樂底下的權力爭霸與文化認同的意義。
最後作者回歸這個被稱為「原住民樂團」的圖騰樂團本身,就其團員在創作音樂的心路歷程訪談,深入了解以原住民、真誠印象著稱的圖騰樂團,在面臨今日泛商業化的音樂空間如何應對、堅持與妥協,進而探討到少數族群在社會上自我認同的模糊與複雜性。而後總結了研究過程中的發現,這個唱的不是山歌古調的原住民樂團;這個並不完全都是原住民身分的原住民樂團;這個不是這麼樣「搖滾」的搖滾樂團……終究是代表著音樂底下,無論是社會環境、文化、還是商業、政治力等的爭霸舞台。
貳、此文獻對我最具價值之處:
我自己本身就是圖騰樂團的樂迷,對於觀賞live house表演的參與經驗 也非常豐富,每次在觀賞圖騰樂團的現場演出時,不外乎就是被圖騰的平易 近人的熱力給吸引,在輕快的節奏下,團員認真表演的同時,更不忘搞笑、 互相調侃,無論是原住民團員或是唯一的漢人團員阿Wei。但看了這篇論文 後,才開始思考到這個「原住民樂團」背後所含有的社會文化意涵,以及今日社會上種種的階級層面、文化鬥爭等問題。
在以市場導向經營媒體的趨勢下,無論是作為娛樂、欣賞用的音樂、電視節目,或者應該公正客觀的新聞媒體,都難逃背後的權力鬥爭問題,使得其在市場競爭的逼迫下隨波逐流,「真實性」漸漸消失殆盡。而身處在媒體形塑世界下的我們,也逐漸失去了思考批判能力,此問題不外乎是後現代社會最令人擔憂的問題:真實意義的內爆,使得真實為何已不重要,閱聽眾漸漸臣服於媒體構築的世界。
媒體素養的養成對於選擇大眾傳播為學科的我們格外重要,然而沉浸於圖騰樂團音樂的當下,歡愉的氛圍仍然令人不想去思考背後種種的族群認同、商業力操弄等問題。閱讀了這篇論文後,才使我明白今日社會環境此問題的影響性,我想這便是對我最具價值之處。
參、此文獻不足之處:
基於學術論文的關係,作者使用了非常多傳播、社會、文化等理論來驗證,使得一般人在閱讀上會覺得過於艱澀。而在研究的內容面向上,作者長時間使用田野調查方式親身訪談,但仍不甚完整,例如其針對團員經歷與成長背景以至於對其音樂表現的分析部份,主要僅從團員口述得知,難免較缺乏客觀性,且在於閱聽眾的訪談中,也較為缺乏一般「非」圖騰樂迷或原住民等廣泛面向的觀點,造成訪談結果難以避免的偏頗。
傳一甲 598091117 梁珮毓/流行音樂啟示錄
書名:流行音樂啟示錄THE APOCALYPSE OF POP MUSIC
作者:文瀚
文獻的架構
此書主要介紹為50年代~90年代主要流行的音樂和時期代表人物,由最初50年代末崛起的Elvis Presley,到橫距90年代的街頭RAP TALK,無論是在美國或是英國,流行音樂的發展都是不容小覷的,作者將各項重要的發展分為:流行曙光,英倫力量的搖滾樂、黃金歲月,民歌和迷幻樂、到最後的香港1997介紹香江被西洋樂影響的過程,共八大章節。在當時的西洋樂壇最早崛起流行音樂是搖滾樂,擁有著頑強的音樂性,在那動盪的年代中揮灑自我,反映時下年輕人的反叛思想。The Beatles亦深具代表性,充滿自信的創作風格,輕鬆自在毫不矯情,擄獲了許多聽眾的心,也使當時在搖滾樂的發展更為成熟;在香港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為許冠傑,因他承襲了英國著名搖滾樂團The Beatles,自然而不造作,雖然在當時的香港還未能帶動起創作風氣,但是獨特的自我風格卻也影響了整個香港樂壇,廣東歌為何能成為現今華語樂壇的主流,主要歸功於許冠傑充滿道地溫情的通俗創作,較貼近市井小民的生活,較能傳達社會份子的心聲,早期60年代的香港樂壇,所呈現的幾近是演譯他人的作品,而今的創作歌手林立,相對而言,許冠傑著實功不可沒!
然而,事事詭譎多變,難以預料;無論是西洋或華語樂壇都會因為一些文化和政治因素,而導致流行種類變遷甚至是滅絕,舉例而言,60年代的越戰綿延多年與1991年初的波斯戰爭,前者是全國呈現低迷的氣氛,後者卻是成天歌舞昇平,舉國狂歡,所代表的樂曲亦是不同種的類型,一陣流行的風潮過去又是另個風格的崛起,一波又一波的音樂文化更迭,卻更能了解不同時代的流行音樂。
認為文獻中對自己有用的資料
作者將具代表性的音樂劃分為八大部分,將一個冗長的音樂發展史,減縮成一篇又一篇的小品文,讀來簡潔易懂,讓人能夠很快進入當時的音樂情境裡,以及各時期的流行主題、背景及人物;縱使當時每個年代所流行的種類不同,很快就被取而代之而成為過去,可現今的人們對於過往的音樂,開始有了深思與探討,把過去許多經典的歌曲翻出考究、研讀,流行樂曲源自於西方而漸漸影響到亞洲,而有了『華語樂壇』的興起,正所謂流行音樂不等於主流音樂,流行音樂的範疇很大,慨括了生活、習慣、文化、需求等等,作者基於『流行音樂就是生活的一部份』將那些存在於樂壇裡經典的流行整理敘述,它實實在在滿足了那時代年輕聽眾的不同需求,讓大家崇尚、追逐甚至是近乎癡狂,音樂存在的意義,是能讓大家了解那背後存在的情感,喚醒那份冷卻已久的熱血心靈。
提出文獻中不足的部份
雖然作者著磨於西洋流行樂方面,但明顯許多地方仍無法完整敘述,有些時期的介紹很簡短令讀者無法更深入去了解,有些卻過於冗長,可看出作者較專研那個時期的主題音樂,亦顯示出另個領域的不足性。文章裡將年代的部分細心的一一列舉,絲毫不見遺漏,但也顯得過於平板無趣,若能執著在特定年代並加以敘述或許能將此年代的細節更生動的表現於大眾。
傳一甲 598091337 陳宗勳/我心中的約翰藍儂
一 .文獻探討
藍儂締造六○年代的搖滾神話,披頭四當時一季的唱片銷售量高達美國唱片總銷量的十分之四!但也許是盛名來得太快,他迷失在自己一手創建的披頭神話中。他高唱〈救命!〉,小野洋子聽見了。她是約翰的心靈伴侶,兩人創作大量音樂,並為世界和平發聲,呼籲「戰爭結束了」,用音樂與行動傳遞更深遠的影響,向那個年代的威權發出憤怒之聲。然而一聲槍響,中止了所有夢想。
傳二乙 597092059 趙耕曼 / 佼頭牌音樂大補帖
佼頭牌音樂大補帖
1997年 出版
作者 黃子佼
ISBN 957-607-293-X
〈1〉 簡單的論述文獻的架構
這本書第一個部份是「音樂消費通」,主要是在敎如何挖寶、音樂雜誌和頻道還有在電腦上如何線上消費音樂,及現在已經很少見的雙效CD。買倒閉公司的絕版卡帶、花車上特賣商品等等,都是值得投資的寶。在二手CD方面,介紹了日本、香港、台灣三地的二手專輯資訊,如何用最少的錢得到最大的利益,也介紹了每間二手CD店的消費資訊(用現金還是用交換的)跟本店風格。在音樂雜誌的部份,介紹了西洋唱片元老級月刊雜誌-余光音樂雜誌等等許多已經停刊許久的雜誌(日、港、台)。線上消費音樂當時多是外國網站,而台灣介紹的多是音樂資訊網。雙效CD現在已經非常少了,但在還沒有DVD的時代可是非常流行的!
第二部分是「音樂駭客」,講解許多名詞,例如:紅利歌、流浪歌、歌尾巴、紅利包、雙胞胎、編集盤、二鳥版等等。另外一部分則是介紹世界40大音樂風派別,例如:阿卡貝拉、Basaanova、house、indie pop、pop、punk以及R&B等等。
第三部份是「音樂水滸傳」,則是介紹當時90年代當紅的明星,像是張惠妹、無印良品、黃韻玲、張清芳、松田聖子、李明依、美夢成真(Dreams come ture)等等。最後他還有附一個日本流行雜誌會附的那種小別冊,專門介紹團體裡的個人單飛表、來回於音樂團體但無個人專輯者與藝人星座生日表。
〈2〉 認為文獻中對自己有用的資料
對我最有用的資料應該就是「音樂駭客」這個單元。我原本不知道Punk正確的解釋,只了解大約曲風知道那就是PUNK,但看佼佼寫的解釋我才懂該怎麼解釋。還有其他我所不知道的樂風,像是BRIT-POP,代表樂團竟然是眾所皆知的OASIS(綠洲合唱團)!
許多主流音樂人會出一張CD後過不久就出「暢銷慶功版」、「閃亮慶功版」等等,其實跟原本的音樂是一樣的,但多了很多贈品,像是桌曆、寫真冊、收錄MV的DVD等等,手法層出不窮,都只換湯不換藥。對於還沒買專輯的消費者來說,是一大福音,一石二鳥!但已經買專輯的卻只能後悔太早買。作者將此種改版後再發行的專輯稱為「二鳥版」。這種我們常見的銷售模式卻又不知道該如何稱呼的狀況比比皆是,在本書中有許多專有名詞可供參考與使用。這本1997年發行的書對於現在的社會多已不適用,但仍能從此書中吸取許多90年代的精華。
〈3〉 提出文獻中不足的部份
「音樂水滸傳」這個單元是講當時當紅的國內外藝人,如張惠妹等藝人。覺得這篇單元有缺陷的地方是在內文部份,多以個人觀點看待這個藝人,而不是用客觀的角度去分析論述這位藝人的歌喉與長相。這是我認為不足的部份
傳二甲 597091330 施雯婧/台灣流行歌詞中的隱喻:以愛情為主題
此文旨為討論台灣流行音樂歌詞中隱喻現象,以近二十年來(1990-2008)主題為「愛情」的流行音樂歌詞為主。作者認為歌詞擁有大眾化日常語言特徵,透過討論歌詞的隱喻,進一步確定其隱喻和人類認知歷史息息相關也更加深了解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和思維。而作者此文的研究重心在於歌詞創作者如何運用隱喻傳達其想法和意念,然後又是如何的影響聽歌者。
作者以語言認知學家Layoff-Johnson的概念譬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為其論文的理論背景。加以Fauconnier-Turner的融合理論(Blending Theroy),探討流行歌詞隱喻中的四大特色。有鑒於通俗歌曲在台灣流行音樂佔總數最高,旋律記憶度高、歌詞生活化、傳播度和大眾度最高之特點,因而用通俗歌曲為研究重點。介紹流行音樂歌詞歷史和影響之外,也分析其語音,構詞,句法,語意並探討其中特色和隱喻之間的關係。
文獻價值
作者的研究主題一直是我非常有興趣的領域。雖然有很多文章和研究是關於台灣流行音樂歌詞或是衍伸探討關於歌詞和文化的關係等等的討論,不過我真正關心和好奇的卻是流行音樂歌詞的所傳達的意念,所表達的情感為什麼充滿感染力,而且有非常大的傳播力和共鳴性。作者以「隱喻』的概念和角度去分析和研究,讓我許多疑問都達到解答。其功勞在於作者的資料收集的相當完整,架構條理分明,文章淺顯易讀。文章順暢輕鬆,讓讀者沒有壓力。我從中獲得最大的資料在於作者詳細說明概念譬喻理論和融合理論跟流行音樂歌詞的因果和關係。隱喻已普遍被認為是人類重要的認知機制之一。不僅在語言上使用,也運用隱喻思考和理解外在事物。而且運用大量的範例提供讀者更容易了解其想法。除了驚歎隱喻對於個人日常生活和思想之影響,透過作者把歌詞和隱喻的分析,也讓我更了解作詞人的想法和明白歌詞隱喻背後可能希望傳達的社會意念。
文獻不足
雖然此篇論文以愛情為主題,第三和四段落特地用兩個大段落去探討,但列舉之歌詞總覺不夠有新意和深度,所以沒有產生很多共鳴或有深刻印象。而且作者雖發現了台灣流行音樂其隱喻背後含義和語言學有不同的特色,不過結論的論點卻沒有特別出色,只是和之前段落差不多的想法。
傳一乙 598092575 楊弘靖/小泉純一郎的音樂遍歷
譯:賴明珠
財信出版
壹. 文獻架構
本書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所寫的,內容主要分成三個結構,分別是對古典樂的接觸並介紹、不同國家的歌劇,還有這歌劇的配樂給他帶來的影響,最後就是介紹對他影響最深的貓王、莫利柯奈、夢幻騎士。
書裡面提到他對古典音樂的熱愛,從一開始他的小學老師的幫助下,開啟了他對古典樂的旅程,最早的小泉是拉小提琴,並且還提到說古典音樂必須多聽幾次才可以感受出它的美。還提到許多小提琴家以及音樂家,介紹他們各個的風格並且說出喜歡他們的原因,還有他認為對音樂的愛好最好不要強求。
再來他提到他看歌劇的經歷,從倫敦、德國、日本等歌劇,都是他所喜愛的,並且提出歌劇與政治立場的關係,他認為,若是要聽這一齣音樂劇,就必須先將這音樂劇的音樂大至聽過,也許是衝著其中一首歌來,也許是喜愛整個劇本,不管怎麼樣,有先預習的一定更能聽出或分別出這部戲劇得更多優點及缺點。他推薦日本歌舞伎的”勸進帳”,他認為是日本歌劇的傑作。還有許多很好的歌劇作品,例如:普契尼作曲的”波西米亞人”、”杜蘭朵”,華格納作曲的”羅恩格林”、”唐懷瑟”,莫札特作曲的”魔笛”,法國的”卡門”,並且還說,如果看了”茶花女”、”遊唱詩人”、”安得烈 謝尼爾“、”杜蘭朵”,這四大作品還感覺不出歌劇的優點,或完全不被感動的話,就不用再看歌劇了。
最後就是介紹貓王、白潘和裴瑞茲 普拉多,將他們的經典名歌做介紹。
貳. 文章優點
這本書裡講到許多傑出的音樂家,並且很詳細的說明每個音樂家的風格與特質,對於了解音樂歷史,可以吸收很多,在加上小泉自己的經歷而提供出來的意見,都可以作為參考,他提到,聽音樂最重要的是,是否合適自己,並且多聽幾次會越有感覺,越能深入了解音樂的奧妙,我以前聽一首歌一聽我不喜歡就不再去聽了,但聽他這樣一講,我才發現音樂真的是聽的廣也才能吸收的廣,他還提到”學音”不如”樂音”學習音樂不如享受音樂,這句話講得真棒!
接下來講到他所經歷的歌劇,還有歌劇的發展史,我才知道原來歌劇也可以牽扯到政治,歌劇種類他提出了一個叫做”輕歌劇”,也有人譯成”喜歌劇”,就是讓台下觀眾開懷大笑的表演方式,他還告訴了我們說劇本最感動人的地方通常的是利用”謊言”的表現來詮釋,舉個例子:”砂之器”這部電影,片中父親為了不讓兒子造成傷害,於是謊稱不認識他兒子,非常的感人,他還推見了許多歌劇作品供讀著欣賞。
最後介紹介紹貓王、白潘和裴瑞茲 普拉多,他們的精典名歌,讓讀著對於他們有更深的認識。
参.文章不足或缺點提出
小泉先生認為古典音樂中每一樂章都有一小節或幾小節令人特別喜歡,但聽了幾次之後,漸漸的開始全部喜歡了。我不這麼認為,我個人覺得不管聽幾次,喜歡的小節就是喜歡,不喜歡的小節,再怎麼聽就是不喜歡。
書中提到小泉不喜歡改編,例如把古代劇改成現代風格就不好,因為會達不到所要表達的意境。但我並不這麼認為,我覺得改編是非常好的,不僅加深觀眾的印象,並且達到娛樂感。
書中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沒有標上年代以及日期。
傳三甲 陳又嘉---全球化榮景與西方霸權再現之迷思─以台灣嘻哈音樂之視覺文化為例
作者: 尼爾遜.喬治
由於我找的是論文,所以書影是我另外再找的書,書中在探索黑人青年文化與大眾媒體在發生的碰撞,以及這些碰撞如何改變社會。此書觸及毒品、時裝、監禁、籃球、企業、科技、語言等議題。作者檢視嘻哈的各個面向──音樂、風格、商業、迷思、道德力量。
文獻主題:全球化榮景與西方霸權再現之迷思─以台灣嘻哈音樂之視覺文化為例
作者:陳明凱,莊育振
出處: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 研究生
論述架構:在西方發展已有一段時間的嘻哈文化,自1990年代以來引發全球性的流行,至今亦不斷在變化及擴散當中,而當此全球流行的嘻哈音樂輾轉進入台灣後,有何進一步的變遷,是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在此影響下,國內外以嘻哈風格為主的視覺影像,更佔有廣大的流行市場,進而帶動著當代流行文化產業之相關發展。
本文主要利用文獻分析的方式,去探討包括音樂錄影帶、以及靜態圖像等視覺文本,經由這些影像的歸納分析(研究期間內所能收集到之視覺文本,作四種不同類型的分類,分別是「ABC背景」的黃立成 MACHI、「銷售量」最好的周杰倫、台灣「中南部地區以台語為主」的大支、「第一張全饒舌」專輯的熱狗,作為嘻哈歌手之音樂視覺文本做為分析對象; 首先,進一步了解全球化下的生產運作機制於當代社會文化脈絡中的深層意涵;其次,整理出目前台灣嘻哈音樂視覺文化之現況,及相關發展方向之建議;最後,提供在詭譎的全球化氛圍中,台灣影像工作者及相關文化發展所應注意的本土文化植栽課題。
文獻對我的幫助
說明由淺至深,鋪陳項目有條理。看完這篇我才知道刻板印象所認為的「嘻哈音樂文化」有多麼的狹隘,我想我會開始試著了解「YO~YO~YO嘻哈文化」。其實嘻哈文化會和議題結合或是在不同地方被反應進而改造的,並不是想表達什麼就表達,它凸顯的是現代社會內層較醜陋的那一面,是我們平時不會去特別拿出來講的,所以嘻哈音樂幫我們「看清楚」社會!現代的嬉哈音樂文化,我覺得是可以跟西方混搭拼貼的一種「混血文化」。
文獻的不足點
對於它的文獻分析所挑選的四種不同類型的文本,我覺得有待商確,就好比說銷售量最好的,選了周杰倫,為何是他呢?有數據嗎?讓我覺得有點像是先挑視覺文本再選對象分析,應該是要先找出台灣最具嘻哈視覺文化的代表,因為其實台灣的嘻哈視覺文化也不少,不單單就憑一首歌或一張專輯決定開始分析這個人,萬一只是剛好宣傳要有嘻哈樣子呢?那題目以台灣嘻哈之視覺為例,會不會就沒有說服力了?
由於這篇是2003年的作品,所以相對於現在來說,台灣的嘻哈音樂文化產業應該也所改變,所以如果可以再做更新的研究探討,就很棒囉!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傳一甲 湯佳勳/ 台灣音樂發展史
作者:呂鈺秀
一.文獻架構
分為兩大篇
上篇:時間長流下的音樂生活
下篇:音樂特色的發展與變化
在上篇,本書記載了史前時期至解嚴後的音樂記載,地方音樂
,政治社會概況
本書淺淺的提到對於1624年之前,這一段可稱台灣史前史階
段的音樂生活描述,主要從這三方面下手:
一.探尋考古發現的史前音樂遺跡.
(可惜此方面沒有具體的物證,只能憑著對於生活的描述去想
像生活的樣貌)
二.中國古籍對於台灣的的記載,有對於台灣當時生活描述的
隻字片語,在此則選擇音樂有關的記載稍作作節錄.
三.有關於原住民及神話傳說也與其音樂生活有關聯
台灣最早有實證的音樂史料 起源於1562年以法文出版,經
由荷蘭人傳入台灣,但當時文件零散,至1562年由達恬(ㄊㄧㄢˊ)
編輯,並成為當時普遍使用於當地教會.
在下篇,說明原住民音樂文化以及音樂影響
傳統上,音樂在許多社會中,不一定是一門獨立的藝術,而是
整體文化的一部份,而屬於傳統功能性音樂,幾乎佔原住民
大部分的音樂形式,例如民歌或漢族祭祀時所用的音樂.
此種傳統功能性的音樂,也同時是學習音樂最重要的過程
,在不之不覺中,就這樣被參與成員吸收了.
許多人認為原住民各個都能能歌善舞,其實最大的原因,
應是規於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日,都有機會參與實踐音樂
二.認為有用的文獻資料
透過本書,了解各個原住民,西方的音樂種類所用之樂器,
我對傳統音樂,國樂,特別感興趣尤其是京劇,那種唱,
唸,做,打以及其橋段表現方式
本書關於音樂創作也有不少實用的文獻
西方基礎的三和弦理論(所謂的三和弦,就是指在其基礎
根音上,再另加了第三個音(大三度)與第五個音(小
三度)與漢民族常用的五聲音階(單純的Do, Re, Mi, Sol
,La) 是為大陸音樂
人才所教導與建立的創作傳統
台灣西式音樂創作,以1960為分水嶺,劃分兩個不同的階段
,一種就是上述所說的,另一種就是受日本影響的作曲家,雖
在手法與形式上有所創新,卻因其作品未能受到重視,而無法帶
動整體創作風氣,以致時期的音樂風格,停留在西方古典及浪漫
樂派的作曲手法中.
三.文章小缺點
其實這本書總共有四十三個小節
雖然是依照年代井然有序的排下來
但我覺得可以以單一章節來做去分
如 樂器 社會型態 音樂系統 民族文化背景
這樣一來,如果想要了解大範圍的單一文獻
就會比較好找
流行音樂概論-香港音樂發展 598091052大傳一甲 張羽
朱瑞冰主編
文獻的架構
認為文獻中對自己有用的資料
對於中國音樂的傳統,以及西方音樂的大量流入,如何做到將自己文化產業永續發展,不被外來文化所取代。現今,香港的音樂課外活動頗多元化,但由於學生課業壓力太重,影響了音樂教育理念,不能充分的發揮。【香港的中國音樂】,這是我更深入探討的議題,香港許多歌曲融合了粵語以及類似京劇般的唱腔,利用琵琶、二胡、揚琴等樂器來演奏,也組成許多國樂團。表面上洋化的香港,骨子中仍具有中國音樂的底子,希望未來更能夠看到香港將中國邊疆的民族歌曲,放入自己創作的音樂當中,譜出一種獨具香港風味的流行音樂。
提出文獻中不足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