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Sounds and Fury: Can Rock & Roll Change the World?)



這本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生張鐵志撰寫的《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Sounds and Fury: Can Rock & Roll Change the World?)張鐵志稱自己是左手搞政治研究/社會批判、右手書寫音樂文字/文化觀察。
  《聲音與憤怒》正是這樣一本融合政治研究、社會批判、音樂文化觀察的書。走過鮑布狄倫(Bob Dylan)抗議歌曲時代的人,知道六○年代不僅是民謠搖滾樂向政治嗆聲的時代,也是爭取民權、反戰、提倡嬉皮烏托邦理想的時代,更是音樂社會學者Robert Flacks所謂的「青年反叛文化」誕生的年代。
  從此,搖滾樂與政治展開漫長的糾纏鬥爭。從六○年代以降,無論流行音樂是披著龐克、新浪漫、新左派、後龐克、後搖滾、電音、嘻哈的面貌呈現在聽者面前,它的商品本質總是無法完全扼殺它反對體制的熱血衝動。因此我們看到了英國歌手聲援碼頭工人,看到了瓊拜茲(Joan Baez)的身影穿梭在後冷戰時代的戰火地,看到MTV音樂台結合歌手鼓勵年輕人勇敢地站出來投票,看到了電音瑞舞客用力衝撞布萊爾的第三條路,看到了酷玩樂隊(Coldplay)與討伐體制(Rage Against the Machine)在反全球化抗爭中標舉反血汗工廠與追求公平貿易的呼籲,也看到了U2的波諾(Bono)與各國政要坐下來談「勾銷第三世界國家外債」。
  搖滾樂能夠改變世界嗎?這是本書的疑問與探索。透過搖滾樂歷史的爬梳,作者認為搖滾樂的確可能,也只能改變個人的信念與價值。而這也正是許多社會變遷的基礎。是無數人的價值變遷構成了社會的進展。《聲音與憤怒》是台灣第一本全面探討搖滾樂與政治鬥爭的書,作者拒絕文化研究式的理論分析,而是呈現許多精彩而動人的故事,卻又將這些故事與事件放在一個完整的歷史視野架構下檢視。
  更難能可貴的是,針對九○年代之後的搖滾樂政治運動,連西方的文獻都十分匱乏,作者卻能以廣泛的音樂新聞閱讀,勾勒出搖滾樂在全球化抗爭的角色與地位。書中對於世紀末的反全球化、反戰等各種議題和行動都有中文媒體界少見的完整分析,加上作者個人政治經濟學的專業背景,更強化討論的深度。
  另外,書中對於英美政治人物如何利用流行文化來吸引選票,也對台灣近來膚淺的政治文化提供許多啟示。這個對本土現實的觀照,也流露在本書各個角落,拉近了和台灣讀者的距離。對不熟悉這些搖滾樂社會面的樂迷來說,這些故事可以讓他們看到他們熟悉的樂手如何實踐他們的社會關懷,企圖改變世界。對於已經瞭解這些情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觀點則深化了音樂與社會實踐的進一步對話。

沒有留言: